思普根据地党委、政府和部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每一支部队成立时,部队党组织都要从参军的知识青年中挑选一部分能歌善舞的青年组成政工队(或称文工队、艺工队),负责部队内部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政工队教战士识字、唱歌,在他们的教学帮助下,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不论是行军中还是到驻地,部队里时常歌声不断,晚上还经常在部队驻地组织军民联欢晚会,既采取讲演和书写、张贴标语口号等办法进行宣传,又用歌舞、活报剧来反映革命形势,宣传讲解部队的性质、任务,动员青年参军。演唱的节目有歌颂共产党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像太阳》、《山那边呀好地方》,宣传人民军队性质及军民关系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满三娘劳军》、《朱大嫂送鸡蛋》,激发群众痛恨旧社会,起来推翻三座大山,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农家苦》、《金凤子开红花》、《反三征》及花灯剧《五里亭》等。
部队和根据地的很多文艺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在向思普区进军、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经常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的任务进行编写、排练和表演文艺节目。自卫军在因远会师整编时,创作了《大会师》、《快快建立根据地》等歌曲和活报剧《在根据地上》。在开展反分裂斗争中,创作了《打倒四个坏东西》、《团结颂》等歌曲。自卫军、普光部队、迤南边区第一支队在宁洱胜利会师并建立了思普革命根据地后,创作了《百万雄师下江南》、《挖蒋根》等歌曲,编写了话剧《缅宁解放前夕》和反映发动农民群众起来减租减息的歌剧《太阳照大地》,创作了《要吃饭的站拢来》、《民主世界你知道吗》等拉祜语歌曲。思普区各民族人民都十分喜爱观看这些演出和演唱这些歌曲,很快就把这些歌曲在根据地城乡传唱开来。
根据地继承了人民军队的文艺宣传传统,各种内容丰富并具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艺表演、教唱革命歌曲、军民联欢会等活动成为亲近群众、打开工作局面的重要手段。部队和武工队、民工团走到哪里,文艺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很多时候,群众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是自己的队伍来了。通过文艺宣传开展群众工作,成为当时根据地工作的一大特色。
二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后,部队环境相对稳定,物质条件有所改善,政工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节目创作和排练,演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开始排练和演出大型文艺节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政工队创作演出了大型歌舞朗诵剧《新中国的母亲》,后来又排练了大型歌剧《白毛女》,先后在宁洱、磨黑演出十几场,又为追歼残敌的南下野战军演出了专场。
思普根据地很重视教育工作,思普地委提出了“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劳动教育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行委会设立了教育科,由行委会委员吴宗遥兼任科长,教育科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制订了恢复中小学校教育和开展社会教育的计划,由行委会颁布并付诸实施。按照中共中央1948年《关于新区学校工作的指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布告“约法八章”中“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一切公益事业,凡在这些机关供职的人员,均照常供职,人民解放军一律保护,不受侵犯”的规定发出通知,要求区内原有学校即日开学。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思普地委决定,在行委会领导下,由各县人民政府主持,进行知识分子登记。凡是思普区内高小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不分阶级、性别、民族都为登记对象,从中调查了解情况,发现人才,再进行招聘和任用。用这个办法从社会招收了一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派往城乡中小学担任教师。仅澜沧就招收了乡、村小学校长、教师及有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的青年100多人。这批人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一个月后,分到各区乡,把区乡的小学开办起来。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根据地里的城镇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小学均照常开学上课,没有受到战争的更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