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智(1936~1983),男,景谷县碧安乡人。1952年小学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8年9月参加思茅农业技术专科学校举办的水文短训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景谷县工作。
吴学智回景谷后,立即到益智公社昔环建水文站。1960年又到景谷、澜沧、思茅3县交界的碧安公社老郭寨建站。1963年老郭寨站上迁4公里,建在景谷、思茅交界的大新山,测点设在山下小黑江。这里是云南省最艰苦的测点之一,气候炎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艰苦,离观测站最近的村寨要走一小时山路,到景谷或思茅县城要步行三四天。建站所需物资*人抬牛帮运输,因修建水位台需要4吨水泥,站里的职工到处奔波联系,经过7天时间,动用135头(次)驮牛才将水泥运至江边。吃米要到5公里外买稻谷背回来自己加工。当时国家未拨钱在这里建盖房屋,吴学智就和其他职工一起砍树、割茅草搭窝棚。夏天,为了躲避蚊子、牛虻的叮咬,只好躲在蚊帐里看书学习,冬天只得燃起篝火御寒。当时这里连广播的声音都听不到,各种日报收到后已成为月刊,一年到头难得看上一次电影。为了准确及时观测水位、测量流量,每天要上下陡坡三公里左右,到江边划着竹筏与洪水拼搏无数个回合。
由于条件恶劣,工作艰苦,他患了肺结核、肾结石等多种疾病。领导考虑到他体弱多病,调他到离景谷县城较近的坝朗水文站,边工作边治病。病情有所好转后,1969年他又要求回到大新山水文站,他常说:“是党和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只要我还能动得,就要多做工作,大新山是我的家。”经过吴学智和全站职工努力,大新山水文站架设了130米测量缆道,建成高14米,进水道长11米的永久性圆柱形自动水位台,实现测流缆道化、雨量水位纪录自动化。此外,站上还安装柴油发电机组,解决了粮食加工和照明用电问题,并把水文站的草窝棚改建成土木结构瓦房。还在住地开荒种上瓜果蔬菜,饲养猪鸡,改善职工生活。他还抽出时间帮助附近农民修理小农具、柴油机,指导他们进行农副产品加工,深受群众赞扬。十多年来,大新山站的工作人员多次更换,吴学智却一直坚守在这里,有时,十天半月连交谈几句话的人都没有。
由于吴学智不断钻研,进行技术改造,改进观测和整编方法,1977年大新山水文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水文站。但他并没有为此满足,而是继续进行改革创新,1982年大新山的5项水文观测资料有3项评为甲等,受到表扬。同年,吴学智被评为云南省农业劳动模范。1983年4月被推选为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水电部召开的全国水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吴学智到北京后,病情日愈加重,确认为白血病,经多方医治无效,返回云南后于7月在昆明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