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音像 >> 方志里的普洱 >> 正文  

《方志里的普洱》第十五期:孟连地名的来历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4/8/16 点击:1283

 

孟连县城全景

(孟连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西汉时期,今孟连境属哀牢国。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国内附,汉朝于其地设为永昌郡,孟连属永昌郡辖地。南诏,属永昌节度,号为“茫天连”。大理沿袭南诏旧制,设永昌节度,后改制设永昌府,归永昌府管辖。元至正十五年(1355),麓川势力归附元代,元代于其地设平缅宣慰司;天历二年(1329)元设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孟连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在孟定路东南增设木连路,今孟连属木连路。明设麓川平缅宣慰司。永乐四年(1406),设孟琏长官司,隶属于麓川平缅宣慰司。明“三征麓川”后,孟琏长官司复置。其后,孟琏长官司又经多次废置,并于清康熙元年(1662)归附清代,设置孟连长官司。康熙四十八年(1709),孟连长官司升级为孟连宣抚司,乾隆二十九年(1764)划归顺宁府,光绪二十年(1894)由顺宁府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1913年,民国政府裁直隶镇边抚夷厅,改设镇边县。1915年,改镇边县为澜沧县。1949年,澜沧、孟连等县合并为澜沧县。1954年,澜沧县所辖孟连区、南卡区设孟连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区。1959年,又改为孟连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县。1963年,改名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之名,南诏称“茫天连”;大理称“孟连”,元称“木连”;明称“孟琏”(又写作猛脸);均是相同语义的不同译音。“孟连”原系傣语地名,在傣语中“孟”与“勐”“茫”音义相通,孟连的意思即“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

孟连素有“边地绿宝石”和“龙血树故乡”的美誉,大黑山和南垒河是孟连自然景观的两张名片。大黑山保存着非常珍贵的58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步行于山间,野生的古茶树随处可见。南垒河的喀斯特地貌让人流连忘返,作为孟连的母亲河,南垒河滋养出两岸的沃土,生机勃勃、健壮短粗的龙血树掩映其中,正是最原生态的造化神秀。

根据孟连县城附近的河流沿岸出土的石器、陶器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孟连地区就已有先民生活其间。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现今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86.5%。传承数百年的孟连宣抚司让人梦回明清,娜允古镇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傣族古风。每年4月,古镇都会举办神鱼节,人们遵循着古老的文化与传统,在这一天下河捕鱼。法罕山一片青翠,南垒河上则挤满了龙舟和竹筏。人们摇曳起舞,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都在这个节日体现得淋漓尽致。青山绿水承载的是此间人民的美好记忆,孟连人民也总会为孟连的青山绿水、明秀富饶感恩且努力。

2024年,孟连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建设“强边固防样板区、金色娜允映古镇、边贸旅游兴口岸、中国牛油果之乡”和打造“寻找到的好地方—孟连”品牌为引领,大力发展牛油果产业、橡胶林业、特色农产业、绿色矿业、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加快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孟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