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音像 >> 方志里的普洱 >> 正文  

《方志里的普洱》第十三期:江城地名的来历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4/7/19 点击:1285

 

江城县城全景

(拍摄人:杨国荣)

西汉时,今江城县属哀牢国辖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后,江城县地属永昌郡管辖。南诏设置银生节度,所辖河普川为今江城之地。大理沿袭南诏旧制,设银生节度;后期改设蒙舍镇,统辖包括今江城在内的步日、思麽等诸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立元江路,下辖诸长官司,今江城县境属元江路普日思麽甸长官司管辖。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滇后,改元江路为元江府,今江城县境把边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地区分别归属元江府和车里军民总管府(后改车里军民宣慰司)管辖。宣德八年(1433),元江府下增设钮兀御夷长官司,今江城县境把边江流域地区属钮兀御夷长官司管辖,澜沧江流域地区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清沿袭明制,设元江府、车里宣慰司,废除钮兀御夷长官司,今江城县境仍分属元江府和车里宣慰司管辖。雍正七年(1729),清分车里宣慰司澜沧江以东地区设普洱府,辖宁洱县、思茅厅等。雍正十年(1732),在元江府下设他郎厅,今江城县境分属元江府他郎厅和普洱府宁洱县管辖。1929年,划元江县插花飞地、原象明县董整土司世袭地、墨江县南部土目领地、宁洱县东南部土目领地合并设立江城县。1950年,江城县成立人民政府。1954年,江城县改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次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改称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江城地处李仙江(把边江)、曼老江、勐野江3江环抱之中,故以江水环绕县境的地理特征为名,定名江城县。江城县是云南省内唯一一个与越南、老挝两国陆路同时接壤的县,有“一城连三国”之称。与越南、老挝有“一口岸三通道”,即:与老挝的勐康口岸(国家一类口岸)、曼滩通道和牛倮河通道,与越南的龙富通道。每两年一届的“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由中国、老挝、越南三方轮流举办。

江城地处横断山余脉,在无量山尾端,山地、丘陵地占总面积的99.63%,森林覆盖率76.86%,良好的水热条件赋予了丰富多样的物种和资源。百年前普洱茶商,就借助江城便捷的水路,将普洱茶经越南销往南洋和港澳,得名“水上茶马古道”。

今天的江城,建有10座水库,12座电站,开发的李仙江流域梯级电站江城境内总装机容量125.3万千瓦。拥有我国唯一的可溶性古钾盐矿床。新时代、新征程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江城县将继续与时俱进,共同繁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