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茅区委党史研究室积极挖掘和利用地域特征,全力铸造精品佳鉴,记录和展示思茅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成就。
一、挖掘地域特色,讲好“美丽思茅”故事
思茅地处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了充分展示这些地域特征,《思茅年鉴》编撰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山寨村落,挖掘整理了大量关于思茅区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将其融入年鉴之中。例如,年鉴中详细记录了思茅茶马古道历史,通过对古道沿线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的梳理,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思茅作为茶马古道重要节点的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年鉴中详细记录了思茅古城的历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200多年前的老街,游走在哪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感受着难得的人间烟火;年鉴中详细记载了思茅茶叶、咖啡、石斛等特色产业种植的历史和技术,以及当地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如“火把节”和“泼水节”等,通过每个乡镇(街道)、社区,村情况的记录,充分展示了思茅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年鉴还注重展现思茅的多元民族文化,不仅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还收录了大量的民族艺术作品,如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得年鉴更加生动多彩。
二、注重数据支撑,记录“美丽思茅”成就
在展示地域特征的同时,年鉴也注重用数据说话,“数字思茅”通过详实的数据客观反映了思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例如,思茅区近年来的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收入水平、教育医疗资源分布等,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示了思茅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显著进步;在年鉴的编撰过程中,不仅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充分展现了思茅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就,年鉴中通过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对比分析直观展示了思茅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进步及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思茅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茶叶、咖啡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思茅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思茅河、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结合现代审美,提升“美丽思茅”水平
为了让年鉴更具艺术性和可读性,思茅区在编撰过程中注重结合现代审美和编撰技巧,年鉴编撰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年鉴的版面设计简洁大方,巧妙地把茶、道、城、人融为一体,字体、图片和图表的使用恰到好处,使得整部年鉴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此外,编撰团队还邀请了多位知名作家和历史学者参与撰写,为年鉴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文化底蕴,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使书籍在视觉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思茅年鉴》在编撰过程中注重创新,在保持传统年鉴编纂方式的基础上,思茅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年鉴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方便读者在线查阅,同时,年鉴还推出了英文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四、广泛宣传推广,助力“美丽思茅”影响
《思茅年鉴》目前已经出版了五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年鉴不仅成为了了解思茅区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了宣传思茅、推广思茅的重要载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图书馆等都纷纷收藏了这本书籍,将其作为了解思茅、研究思茅的重要参考资料,五年来,外来借阅和惠存的就有300多例。此外,许多外地游客在游览思茅时也将《思茅年鉴》作为必备的旅游指南,希望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历史。
《思茅年鉴》的出版,不仅为思茅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记忆,也为区域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思茅区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变迁,它又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思茅、走进思茅、爱上思茅。下一步,思茅区将继续立足地域特征,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思路,为铸造更多精品佳鉴贡献力量。
思茅区委党史研究室 方荣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