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没有故事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精神的躯壳,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建筑,仿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党的领导下,江城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街道越来越宽,房屋越建越高,公路四通八达,灯光璀璨通明,硬件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总感觉缺少一点打动到心底、直击心灵的东西。我想这应该是缺少文化内涵、灵魂建设而导致的。提升文化内涵,加强灵魂建设,其实就是要讲好地方故事。江城可以通过加强遗址遗迹的建设和开发,让遗址遗迹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见证了时代更迭兴替的有形载体,来述说无声的历史,让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这副最好的营养剂润泽滋养后人。
一要突出讲好戍边故事,包容开放是江城的姿态
江城一城毗邻两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戍边卫国将成为世代江城人民必须扛在肩上的一大重任。在江城,“戍边”不仅包括勘定国界、戍卫祖国疆土,还包括官方的友好建交和非官方的睦邻往来,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老中越青年通婚、友好村寨建设、替代种植、医疗援助等等。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国界变更是江城清晰可见的掌纹。江城于明朝的1433年开始有了建置,那时候,现在属于老挝的勐乌、乌德还是中国的领土,直到1895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6月,因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把勐乌、乌德等地割让给了法国,并入了法国属地老挝。为确保领土不再被侵占,在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江城的人们开展了许许多多戍卫边疆、守卫国土的保卫战争。远的有光绪时期李云“保国爱民,靖边安良”的故事;有日本两次“有惊无险”的进攻江城事件。近的有在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的白光明,还有曲水镇民兵朱玉保、康平镇勐康村民兵沙大因保卫边疆有功而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奖励每人一支半自动步枪。朱玉保的英雄事迹还被编成连环画刊印发行。这些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江城这个小县城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守护大国版图方面胸怀“国之大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实践担当。
二要突出讲好红色故事,红色传承是江城的基因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江城主要有勐先农民起义军攻打勐野井战斗地、山神庙垭口阻击战遗址、坝溜阻击战遗址、省立江城第一小学、烈士陵园、平息宝藏区武装暴乱遗址、平息曲水区武装暴乱遗址等7个革命遗址点。这些遗址是江城的红色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记录了光辉的革命事迹,彰显着灿烂的革命精神,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应加大建设开发力度。除此,还应让历代的英雄人物们“活过来”,让为江城发展和改革作出牺牲和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走出烈士陵园“禁地”,走上街头巷尾,走进人们心中,融入这座城市的灵魂里。光绪年间为勘查国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左营管带李云、江城唯一的武举人邓炳昆、飞鹰大队飞行员白良、从贫困孤儿成长为司令官的龚得胜、民国政府县长李文新、第一个进入江城开展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李晓村、领导农民起义的共产党员罗有祯、第一任自治县长刀有才、英模陶学峰、禁毒英雄杨军刚等等,这些历史人们不能只躺在史书上,而应该通过建设相关的纪念设施,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事迹得以广泛传扬。让历史唤醒大众的民族自豪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创造属于中国的新辉煌。
三要突出讲好民生故事,坚忍勤进是江城的品质
江城的历史,是一部贫病交困的历史。在长期与贫寒饥困、疾病瘟疫抗争的过程中,铸就了江城民族坚忍勤进的品质。民国9年,江城瘟疫流行,死亡人数难以数计;民国20年,江城发生一种时症,全县人口先后病死有千余人。流行的传染病还有疟疾、伤寒、痢疾、皮肤病等近20种。那时候的江城是一个谈“病”色变,吞噬生命的“瘴疠区”。人们的生活也极度贫困,《江城县志》里写到“住的是星星房(屋漏),睡的响铃床(竹笆床),垫的肋巴骨,盖的肚囊皮;煮的月牙锅(半口锅),吃的是山粮(野菜);穿的筋挂筋,四季围火塘。”流行的民谚有“要下勐野坝,先把老婆嫁”“勐烈坝子一条槽,燕子飞过要落毛”“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即便是这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为此退缩,而是与命运抗争、与贫困抗争,不断改写着贫穷落后的历史。
尤其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打响的脱贫攻坚战使三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从民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医疗、教育、健康、就业等民生福祉的各项保障,各族群众实现了从“小窝棚”到“洋楼”、从“本能”到“智能”、从“文化滞后”到“现代文明”、从“炼狱人生”到“人间仙境”的蜕变。在疫情防控中,江城干部职工、驻江军警官兵、民兵、各族群众共同在边境线上筑起183公里的铜墙铁壁,确保了无一病例发生的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江城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发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的担当作为。江城与牛的渊源深厚流长。在很早以前就把牛当作是民族崇拜,在县城入城口的那头拼搏牛,曾激励了几代江城人,如牛般勤恳,如牛般耐劳,如牛般去拼搏。江城应彻底擦亮“牛精神”这张名片,充分融合牛体彩绘艺术和三国丢包狂欢节的国际性定位,大力宣扬“牛精神”,切切实实将牛的勤恳耐劳、拼搏坚毅精神注入到这个城市的灵魂里,成为最鲜明的标签。
在纪念设施的建设方式上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即将在宝藏镇建设的江城革命历史纪念馆,集中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红色革命斗争,一个纪念馆并是一部生动完整的江城革命奋斗史。依托现成的中老建交纪念园、喷泉广场、勐烈老街、勐烈水库观景园、湿地公园等,增加建设或恢复重建相应的历史纪念设施。如,在勐烈水库头恢复重建当年江城团绅士庶为纪念李云调离江城而修建的“去思碑”;在中山阁附近恢复重建为纪念李文新而修建的“清官亭”等;在大新寨白良老家建设纪念性建筑;在中老建交纪念园增加戍边文化相关纪念设施和内容等等。将江城发展历史融入其中,充分展示历史建置脉络,真正做到“寻得到要,找得到源”,让江城成为一座有故事、有灵魂、有思想、有温度的边陲小城。(江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冯丽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