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是一个民族自治县份,除汉族外,尚有2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71 %,其中主体民族为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是镇沅历史上较早记载的土著民族之一,明时即称“倮倮”。主要有倮倮、拉乌、香堂、侎俐、蒙化、阿车、山苏、拐棍等支系(含自称、他称)。哈尼族是镇沅历史上较早记载的土著民族之一,据有关史籍中记载:唐代镇沅境内就有“和尼”(哈尼)居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有卡多、碧约、布都、布孔、白阔、窝尼6个支系(含自称、他称)。苦聪人自称“锅挫”或“锅搓蛮”,他称“苦聪”“古宗”“卡桂”等。属于古代氐羌族群,源于唐朝时期南昭乌蛮部落的“锅搓蛮”,后迁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迁至镇沅等地,是镇沅境内世居民族之一。1987年,苦聪人统称为拉祜族。土著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但都无文字。
自明建文四年(1402)镇沅置州起,经过建府、直隶州(厅)、县,至今镇沅有600余年的历史。21个少数民族在600余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长期与汉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促进,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少数民族语言与汉族语言相互交融也创造了自已本民族的镇沅特色的方言土语,属汉语北方方言。但是,县境内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发音也存有差异,导致少部分方言土语很难理解。编者在县境内通过20余年的田野调查了解,从亲属称谓土语,述人、事称谓土语,动植物名称谓土语,时间称谓土语,其他称谓土语5个方面收集、挖掘、整理镇沅方言土语共446条,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镇沅提供方便。
一 亲属称谓土语
县境内流传的亲属称谓土语有34条,即:
祖父—阿公、阿爷;
祖母—阿奶;
曾祖父—老祖公;
曾祖奶—老祖奶;
父亲—爹、爸爸;
母亲—妈、娘;
你嫫—你妈;
他嫫—他妈;
父之哥—大爹、大伯;
父之嫂—大妈;
父之弟—阿叔、阿耶、小叔;
父之弟媳—叔妈、阿婶;
父之姐、姐夫—姑妈、姑爹;
父之妹、妹夫—阿孃、姑爹;
妻之父—随妻子直呼爹、爸爸,或以小孩呼他(她)外公,与人言称岳父、老丈人;
妻之母—随妻直呼妈、娘,或以小孩呼他(她)外婆,与人言称老岳母;
亲家—夫妻双方父母彼此对称;
母之父—外公;
母之母—外婆;
母之兄弟—阿舅;
母之兄嫂—舅妈、舅母;
母之姐、妹—姨、姨妈;
母之姐夫、妹夫—姨爹;
父母对儿子—按长次呼老大、老二,农村山区呼大特、二特;
父母对女儿—按长次呼小二、小三,农村山区呼大囡、二囡,先生姑娘想要再生儿子,便给姑娘取小名,如小唤弟、小柱弟、小存弟、小保弟等;
长辈对小辈—老大、老二、小二、小三、大囡、二囡,振太对小孩称呼阿咩、阿乖、阿老、阿特、阿狗;
夫妻之间—当面呼名字,与人言,与小孩称他(她)爹、他(她)妈,女人,老伴、老倌,知识界称爱人;
夫对妻的姐、姐夫—随妻直呼姐、姐夫,与人言姨姐、姨姐夫,或与小孩呼他(她)姨妈、他(她)姨爹;
妻对夫的哥、嫂—随男直呼哥嫂,与人言他(她)大爹(伯)、他(她)大妈;
后爹—继父;
后娘—继母;
亲爹—哥哥或弟弟的岳父,姐姐或妹弟弟的公公;
亲嫫—哥哥或弟弟的岳母,姐姐或妹弟弟的婆婆;
押子(长)—因长期没有孩子,向别人要一个男孩子来领养,以求自己早生贵子。
二 述人、事称谓土语
县境内流传的述人、事称谓土语有263条,即:
体子—体质;
个拔(ba)—身体的高矮;
看饭—摆饭,指把饭菜摆上桌子;
吃嘎(ga)嘎—吃肉;
吃芒芒、肿脖子—吃饭;
吃(煮)烂烀(hu)—吃汤锅;
瓦饭、菜—舀饭、菜;
隔口—消化不良;
嘛吃—慢慢吃;
格吃饭了—你吃饭了没有;
肿脖子—吃东西或十分生气(骂人时称);
感水—渴水,指早上盐吃多了感水;
吃烟—抽烟、咂烟;
拣嘴—挑食;
歇气—休息;
老火—严重;
说白话—说谎话;
日气—生气、不高兴;
夹溺(ni)—不爽快;
戳气—生气、怄气;
鬼火碌—发火、很生气;
劳骚—发脾气;
嫌贱—讨厌,指多用于骂小孩;
杂种—骂混丈男人;
滥使(屎)—骂不正派女男人;
刻子—主见、把握,这村干部刻子真老,未到时不吭声;
冲壳子—吹牛、聊天;
款白(款嘴)—闲谈;
丧德—缺德;
散坛子—讲别人闲话;
盘是非—说人长短;
扛(Gan)耳朵—话不中听或专讲脏话;
窜嘴—过小话;
相因—价格便宜;
辣疼—心疼,指这件小细花布衬衫买着辣疼死了;
眼黑—眼红;
吹囊鼻—擤(Xing)擤鼻涕,指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
夺雨—淋雨;
脸皮厚—不听劝告或不知羞耻;
上咐—道歉;
上路—学会很快或者送死者上山安埋;
砍切或撇脱—干脆;
杀马虎—做事不认真;
马萨点—差不多点;
背时—倒霉;
杀火—飘亮、美丽,指这个小伙子穿着苦聪人服饰相当杀火;
娄馊—肮脏,指这个人穿着很娄馊;
务俗—脏不可耐;
吃嘎子—上当受骗;
讨婆娘(讨媳妇) —娶亲;
上门—招姑爷或入赘;
有喜—怀孕;
坐月子—生小孩;
抓周—小孩满一岁生日;
踏斜—鄙视、藐视;
好些—比较多;
八字八—万一或关键时刻;
难在—生病;
扎实病—病情严重;
跷脚—人死去;
摆(bai)脚—脚带残疾的人;
挺(停) 尸着—睡懒觉;
憨包—不聪明;
老憨—傻瓜;
颠东—老糊涂;
麻利—做事快;
霸意—故意;
没(mu) 单子—可怜;
大谱气—大概;
铆不脱—要遇到或碰上的事情;
鬼点子—主意多;
使脚(雀)手—有意做不该做的事,多指做坏事;
这根人—这个人(按板井);
红丢丢—鲜艳的红色(振太);
瘦精精—很瘦弱;
干生生—很干;
矮夺夺—很矮小;
白拉拉—白白地忙,一场空;
黑夹夹或黑不溜秋—通黑、很黑;
烂扎扎—很破烂;
湿露露(扎扎)—全被水或雨淋湿(透);
光露露(冬冬)—赤身裸体;
酸溜溜—很酸;
满冬冬—盛得很满;
浓夺夺—浓度极大;
垫背—代人受过;
心翻—恶心;
肉酥—胆寒或恶心;
绞(渣)筋—难缠;
攒劲或板扎—好、称赞、夸奖;
戳眼睛—讨人嫌、不顺眼;
戳拐—把事情弄糟,或背后出鬼主意;
床脚底—床底下;
起夜—夜间起来解便;
拿翘—摆架子,自以为了不得;
包弹(tan)—指责,埋怨;
颠狂—自陶醉;
折夺—做坏事、背后捣鬼;
铺头—讲大话;
牌(派)头—靠山;
不在了—去世了;
不悉顾—不注意;
不生素—不检点、不自觉或不知趣;
不昌盛—没有作为;
不过意—不好意思;
不理皮—不理采;
不大难—尚可以;
惯失—娇惯、迁就或纵容;
策耐—厌烦;
扶待—照顾老人(病人);
差稀乎—差一点点;
黑—受到惊吓;
闹—中毒,指“他闹倒了”,即他中毒了;
拘—客气;
抱(bao)—孵卵,指老母鸡抱着二十个鸭蛋出小鸭子了;
恣(zi)—十分生气;
牯—固执、倔强;
犟—顶嘴、强辩;
侯(hou)—有本事,本领强,了不得;
害—瘦、别;
泡—浮肿;
木—反应迟钝;
匿(ni)—小气,不大方;
挜(ia)—把物硬给人,如“我不要,硬把卖不完的梨挜给我!”;
左(zo)—找补、调换,如与你左点零钱给孩子上学用;
砸(za)—品尝味道,指砸一下筷头;
号—占据,指你号着座位等会我去座;
趸(dun)—购买,指这一担货全部趸过来;
搛(jian)—用筷夹;
码(ma)—把东西堆整齐;
块—高大威猛或身材又高又胖;
搅—吵、闹,婆辣、耍横;
飘—不踏实;
噪—骂;
争—张开,指请你帮我争着口袋;
克(ke)—去,指下礼拜二我们克田坝乡李家村抓烤烟生产;
足—鞋子小脚不适,指鞋子足脚,另指阻塞,感冒了鼻子足;
扎—冰凉,另指锅中煮,如放点水在锅中扎几个鸡蛋给小娃吃;
水—东西质量不真或者有假,做事不认真;
尾—找,指好好尾一下野猪出入的脚迹;
易—磨损大,指你这把锄头易得快;
苕(shao)包—草包、笨蛋、不聪明;
费—淘气,指这个小男孩相当费得;
搡—猛推一下,指人、物均可;
挨(ai)—拖延;
碎—唠叨,指你这人讲话真碎嘴;
潽(pu)—溢出,指你锅内煮的花生汤潽边了;
汃(pa)—烂熟、熟透,指铁锅里煮的牛肉汃了,再煮汃得喝汤了;
躲猫猫—捉迷藏;
拦绊—妨碍做事;
卖马—出卖别人(利益或秘密);
将(piang) 免—合适,指这张全家照挂在这里将免吗;
干挣—强辩;
日卷—斥责;
皮子痒—挨打(骂人的话);
搅屎棒—淘气;
直道—秉性梗直;
挂着—可怜、想念,指阿公挂着大孙子;
墨着—心里盘算;
神着—承担;
颇着—豁出去;
招呼着—小心点、注意点;
打理—收拾;
兜收—治理或教育,另指不要在欺骗同学了,小心有人兜收你;
兜风引草—出风头;
磨洋工—磨蹭;
出纰(pi)漏—露马脚、露陷;
行“阴功”—多行善,多修桥补路,多做好事;
折福折寿—坏事做绝,专指做坏事的人;
掉链子—落后,拖后腿;
后首—后面、后来;
二竿子—楞头楞脑的人;
尖头鬼—狡猾的人;
精灵—聪明伶俐;
妥神—骗子;
散闷—在背后讲别人的坏话,或指这件事跟本做不了;
闷神—不爱说话、有心计的人;
阴沉(倒着)—沉默、不讲话;
滑刷—舒服、舒心;
支使—指派;
经使—耐用,指你这盖葫芦瓢很经使;
弄松—捉弄;
统开—挪开,请把书桌统开一点;
盐罐头生蛆—捏造谣言;
要死不得活—精神不振作;
裹绞—男女关系不清;
烂酒药—起坏作用的人;
唠叨婆—爱多嘴的女人;
接把瓢—爱插嘴的女人;
岔巴狗—爱管闲事;
雀得很—滑稽、很搞笑,使坏;
日脓包—很怂的、懦弱的;
尖刚(掐尖)—厉害、相当不错;
捧泡—拍马屁,奉承;
秋了或寡了—做事不成功,指一件事做着做着就秋了(寡了);
算求了—不用,指一件事剩余的部分不用做了,算求了;
何消—何必;
晓不得—不知道;
码不实—拿(看)不准;
拢了没有—来(到)了没有;
不(木)有耳性—没有记性,指一次这样,下次还这样,不有耳性;
蛋化—没关系,无所谓;
靠失—有把握,十拿九稳;
打失—丢失;
样四—全部,一总;
崴货—假冒商品,或他人不行;
结子或大舌头—口吃,指讲话不清楚;
串门子—串门,指到亲戚朋友邻里家走动;
一帕拉—多,指乱七八糟一大堆;
穿小孩—为难别人;
打照面—面对面相见,指某人与某人在某时某地相见;
墙头草—没主见,指凡事倒向人多一方;
关门落闩—毫无商量的余地;
脓包的(di)夺—笨;
咒(zhou)的(di)骂夺(duo)—抱怨,发劳骚;
正名禄位—名正言顺;
到七八处—处处、到处;
小脾(b i)识气—吝啬;
推三挽四—推辞;
拦脚拌手—妨碍别人做事;
日不龙松—草率行事;
死咪羊眼—皮(拖)踏、做事缓慢;
死皮赖脸—纠缠撒赖;
死头干僵—固执呆板;
昏头灿脑—头脑不清醒;
邪皮踏脸—无理耍赖;
吊儿郎当—顽皮、不认真;
嚼牙巴骨—造谣中伤、无中生有;
毛焦火燎—焦急难受;
半中腊腰—事情未做完,才做了一半;
话丑理正—话太难听,但十分有道理;
神皇二五—不正经、不严肃;
挨得挨到—行动迟缓;
巴之不得—希望得到;
二里二气—耍横不讲理;
歪巴扯扭—不端正;
扯白撩谎—撒谎骗人,即“胡说八道”;
鬼扯十碌—说谎,谈题外话;
鬼叫辣喊—大叫大嚷;
憨不碌秋—形容笨、傻;
色迷倒眼—眼睛涩、困倦;
披尸克勒—环境乱七八糟或穿着不整齐;
抖凛渴战—战战兢兢;
查巴料海—参差不齐或乱七八糟;
笑迷乐合(豁罗)—笑迷迷的;
气鼓食胀—极度生气;
绿菌虹霞—绿得害怕;
血糊淋拉—血淋淋;
渣脚舞手—手舞足蹈;
腥气巴轰—太腥气;
花子滴夺—贫穷、穷困;
稀毛癞痢—稀稀疏疏、很少;
骚声阔气—说话声音大且怪里怪气;
干皮潦草—没有水分;
花里胡哨—花哨;
嘎嗤嘎嗤—不停的转(走);
整哪样—做什么事情;
克哪捏—去哪里;
格去—去不去;
格是—是不是;
硬是—就是;
咋过说—怎么说或有什么不服的;
哦哟哟—表示惊叹;
阿得得—表示感叹;
伊哩哇啦—象声词,形容人多杂乱。
三 动植物名称谓土语
县境内流传的动植物名称谓土语有45条,即:
光(团)轱辘鸡—瓢鸡;
牯子牛—没有骟过的公牛;
叫马—公马;
骡马—母马;
脚猪—专供交配的公猪;
牙猪—统称公猪;
牙狗—雄狗;
草狗—雌狗;
獭猫—水獭;
天鹅—大雁;
老鸹—乌鸦;
老哼虎—猫头鹰;
老白漂—白鹭鸶;
箐鸡—白鹇;
瓦雀—麻雀;
盘海—螃蟹;
八蜡肚—石蚌;
田鸡—青蛙;
歪庶—蚌壳;
癞浆包—癞蛤蟆;
阿黑蚪—蝌蚪;
江拐—江鳅;
飞落—鼯鼠,又称飞鼠;
蚂蝗—水蛭;
蛐蟮—蚯蚓;
腻虫—蚜虫;
渣吗虫—蟑螂;
锅bang (知了)—蝉;
别蜉—蝙蝠;
麻蚱—蚱蜢;
火火虫—萤火虫;
故鸪—杜鹃;
玉麦—玉米;
甘植—甘蔗;
芽玉—土豆;
狗青菜—孜耳菜、鱼腥草;
莲花根—藕;
状元果—番茄;
牛肚子果—菠箩蜜;
四花(脓胞)果—柿;
长阳饼—向日葵(葵花子);
落地松(花松)—花生;
洋草果树—桉树;
密油—松脂;
树冬瓜、缅巴蕉—木瓜。
四 时间称谓土语
县境内流传的时间称谓土语有28条,即:
支年—今年;
门年—明年;
年头—年初;
支日—今天;
门日—明日;
天麻麻亮—拂晓时刻;
大天四亮—天亮明;
早期(些)家—早晨;
清早八时—天亮后一段时间;
吃晌午—中午二点吃饭;
大白日天(白日)—白天;
下周—下午,指下午到我家吃饭;
擦黑—天快黑时(黄昏);
晚期(些)家—晚上;
深更半夜—深夜一、二点钟;
二天—以后、将来;
将将—刚刚;
一下下—等会儿;
一锅烟时间—约半个钟头;
年把两年—近一年内;
多趟—好一阵;
半天—很久(长)时间;
热天—夏天;
冷天—冬天;
雨水天—雨季;
篡(cuan)—快,指用的时间少;
皮或挪—慢,指用的时间多;
时候—迟,指你来时候了,座位被他号了。
五 其他名称土语
县境内流传的其他名称土语有76条,即:
太阴—月亮;
天狗吃月亮—月食;
罩子或雾露—雾;
雪饽子—冰雹;
日(热)头—太阳;
模梭雨—细雨;
热头底下—阳光底下;
向火—烤火;
扯闪—闪电;
空中—天上;
天井—院子;
堂屋—正房;
顶棚—天花板;
窗封—窗户;
茅司坑—厕所;
家什—工具;
背丝扣—合页;
旺子—血;
扁碗—蘸水碗;
钵(b o)头—大碗;
正手—右手;
反手—左手;
皮砣—拳头;
额头—门头或脑门头;
花尖—前额;
克(ke) 西头—膝盖;
口水—唾液;
扯呼—打鼾;
大烟—鸦片;
纸烟—香烟;
刀烟—烟丝或黄烟;
草标、洋碱—肥皂;
胰子—香皂;
水火油—煤油;
洋油灯—煤油灯;
洋发烛—火柴;
洋灰—水泥;
洋箫—口琴;
电油—电池;
板油—猪油;
许口—定婚;
锅烟子—锅底灰;
灰水—用草灰滤的水,可以用来洗衣物器皿;
草把、扫把—条帚、扫帚;
提兜—篮子;
索子—绳子;
信壳—信封;
盅子—杯子;
被窝(单)—被子;
抖铺—铺床;
睡(靠)脑头—枕头;
撒孩—拖鞋;
狗甲—汗垢;
亚粪—施肥;
粪草—垃圾;
放树—砍树;
抱蛋—孵卵;
白花—发霉;
折菜—凉拌菜;
烟竜—烟鬼;
冒鼓丘—小山包(勐大);
热水塘—温泉;
温吞水—温水,不冷不热;
隔拉—拐角或衣裤口袋底;
笼火—生火或烧火;
打摆子—疟疾;
轱辘—轮子(胎);
寿木—棺材、材子;
丫腰—丫口(勐大);
三只手—小偷;
赶街—赶集;
走夷方—马帮;
宽超—宽阔;
灰常—非常;
着凉—感冒。
参考文献:
[1]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志》[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1
[2]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云南省镇沅县地名志》[J].1986.8
中共镇沅县委党史研究室 毛锐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