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以后,景东县经历了两年徘徊,终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振兴之路。
一
纵观粉碎“四人帮”以后景东县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6年11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这一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党的建设也有所加强。但由于“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的干扰,“左”的错误思想尚未得到彻底纠正,县委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工作上经历了两年徘徊。其主要特点是:
首先,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冤假错案。从1976年冬至1978年,景东县着重平反“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在景东的帮派体系代理人,残酷地迫害干部和群众,在全县造成冤、假、错案29件之多,共审查过2911人。根据中央指示和省委1977年云发57号和58号两个文件精神,复查解决了景东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审查过的2911件案件,除了196件维持原处理外,其余全部平反。从而打开了落实政策工作的新局面。通过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澄清了一批人的历史功过是非,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使一批干部及其家属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增强了民族团结,巩固和加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景东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经过两年的工作,景东县国民经济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1978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当年价)5394万元,比1976年的5143万元增长4.88 %;粮食总产量100995吨,比1976年86387吨增长12.73 %;地方财政收入478万元,比1976年的416万元,增长14.9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17万元,比1976年的1863万元增长19.0%。再次,党的建设有所加强。两年徘徊期间,县委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三是调整充实了中共景东县第三届委员会,四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78年末,全县有党委15个、党总支部4个、党支部314个、党员7037人,党支部、党员数量分别比1976年增长12.5%和2.9%。
第二个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前。1978年,景东县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思想观念上开始突破“两个凡是”的禁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景东县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新观念,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全面开展了拨乱反正工作,评反了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揭开了改革的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一大二公的农业经济体制,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县情认识,设立了景东彝族自治县,做出景东县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判断,进行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企业改革和各项经济配套改革,改革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选准起步产业,培育经济支柱,形成了“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开放开发、稳农促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为景东县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个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4年。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景东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思路,走省委提出的农村“三结合一体化”(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一体化)道路;加快培育支柱产业,进行了全县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21世纪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的目标,为景东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是景东县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新兴产业成长壮大,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具有景东特色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果,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位居全市前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重点建设成效明显,水利、交通、能源、通信落后的状况有较大改善。财政总收入由1992年的154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29190万元,增长17.88 %。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做到“两个确保”,部分城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得到落实。其主要特点为:走“三结合一体化”道路,探索农业产业化之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思路,提出“绿色景东、生态景东、文化景东”三大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实施脱贫攻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四个阶段,从2003年到2012年。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标志,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这一时期,景东县肩负起全县基本实现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南,景东县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各个方面,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拓展,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成为主题,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民生、民族、民意等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成绩斐然。景东县步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历史辉煌。其特点可概括为:新形势新任务,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景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综合性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成为主轴。
二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届县委政府带领景东县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走出了一条适合景东县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30多年来,景东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攻坚克难,踏石留印,开拓创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快发展、提高效益上,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33797万元,比1978年的5204万元增长83.4倍,年均增长13.89 %。全县财政收入达54710万元,比1978年增长113.5倍,年均增长14.96 %。人均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6元提高到2012年的1497元,增长93.6倍。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0.6:22.3:17.1调整为2012年的42.9:27.4:29.7。产业结构类型由1978年的“一二三”型调整为“一三二”型,逐步形成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配置产业结构的格局。
一是通过改革农业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在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培植甘蔗、茶叶、畜牧、烤烟、林果、蚕桑、矿产、电力等产业,相继建成了粮食、甘蔗、黑山羊、核桃、茶叶、烤烟、蚕桑等商品基地,壮大和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较快增长。二是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以林、茶、矿、电为龙头,培植优势骨干产业。把电力、林产业、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支柱,积极推进景东县新型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长足进步,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三是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人数达49.4万人次,收入22837万元。四是提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62888万元,占GDP的比重达37.5%,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采取有力措施,以城市、交通、能源、通讯、水利水电、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城面积由1978年的1平方千米扩大到2012年的5.7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32.4 %。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741千米增至2012年的2942.4千米,全面开通了乡村公路。建成一批大中小型水电站,有效开发了县内丰富的水能资源,使景东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六是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8元增加到2012年的5022元,增长73.9倍,年均增长1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由1978年的509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57848万元,增长506.6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过去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游等享受和人的素质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扶贫工作成绩斐然,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贫困面大幅下降,大批贫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实施“科教兴县”、“育人兴景”战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教育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建立了一支科学研究队伍和技术推广专人员队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6.8 %和98.5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初具规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0%,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健全完善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县人口出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局面。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平安和谐景东建设卓有成就,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0多年来,景东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和常委会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宗教、外事、对台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巩固和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民主政治建设,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迈出了新步伐。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工作成效明显。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在服务经济建设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项创建活动呈现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态势,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建身活动,繁荣基层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
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通过两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税、林业管理、水务管理体制等改革,深化了农业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逐步放权,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改革,使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进行了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体系。在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事业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对外开放的层次逐步提升,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至2010年的8年间,景东县累计引进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10.05亿元。2010年以后,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税源可靠、前景看好的重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2年,全县签订协议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7个。其中,新引进7个,协议总投资75.2亿元,是2003年至2010年8年间的7.5倍。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县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委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同时开展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思想、“三讲”、“三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四群”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党员的思想、作风问题,不断提高党员素质。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党建阵地建设,深化了“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明显好转。通过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民主测评、廉政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狠抓廉政教育,深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工作,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景东县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党的力量不断凝聚壮大。到2012年,全县有共产党员15850人,基层党组织682个,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倍和15.0%。
三
景东县30多年来的发展,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景东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一切从景东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思想符合实际。有了解放思想,景东县才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敢于联系实际,结合县情,突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既服从全局利益,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方针政策,又根据景东县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发展步伐。一切从景东县的实际出发,也才能脚踏实地,使解放思想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如在文化建设中,县委、政府解放思想,从景东县实际出发,利用自然和民族文化优势,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无量山狂欢节,极大地促进了景东政治、经济、文化和社建设的发展。在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什么时候思想解放的力度大,改革开放的指导和推动就更强,社会发展的步子就更快。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景东县认真学习和贯彻“南方谈话”精神,思想得到大解放,观念有了大更新,因而这个时期是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又促进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因此解放思想伴随着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景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三农”(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中,结合景东热区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较低,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实际,以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甘蔗、茶叶、林业、畜牧、烤烟、蚕桑等基地建设,有效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全国兴起了解放思思想,大干快上的又一轮发展高潮,县委、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搞活科技单位及放活科技人员的规定》、《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定》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很快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景东县根据资源丰富的实际,提出了打牢农业、交通、科教三个基础,调整产业、所有制、城乡三个结构,培植壮大茶叶、林产、烤烟、蚕桑等支柱产业,加快建设“魅力景东、生态景东、文教景东、开放景东、和谐景东”,打造“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普洱景东”的发展思路,做出了建设无量山和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决定,完成了景东县城总体规划,掀起了景东加快发展的新高潮。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对景东这样一个绿色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优势独特,而经济社会又欠发达的山区县份来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显得优为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精神,结合景东对外开放的实际,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大开放中推进景东的经济社会建设,是景东县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从景东的资源优势出发,1985年景东县在深圳设立了“景东县驻深圳经济信息联络站”,把联络站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进入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省长和志强、副省长李树基、黄炳生、牛绍尧、梁公卿、吴晓青等曾先后到景东县考察,在考察中他们强调指出:要利用漫湾、大朝山水电站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据此,县委、政府及时制定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1992年1月,在县委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委、政府提出“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开放开发、稳农促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3月,县委、政府又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当前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由此加快了景东县对外开放的步伐。1998年10月7日,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2000年以后,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及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的决定》、《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成立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招商局,提出了“改革开放活县”的口号,把对外开放的内容写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之中,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从而,深化了改革、扩大了开放,推动了景东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没有经济建设工作的一切。因而,30多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景东县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山区和坝区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较多的情况,县委、政府把脱贫攻坚,实现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重点工作,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工作。通过开展安居温饱、劳务输出、易地扶贫开发、结对帮扶等活动,贫困山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水、电、路、通讯等的通畅,大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开始走上致富之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物价、就业、社会保障、就医等热点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增收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利益、获得实惠。这些以人为本的新举措,促进了景东和谐发展,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是景东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30多年来,县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加强党在景东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思想建设上,坚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组织建设中,县委高度重视抓好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带头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树新风、强作风、兴思茅”和“走基层、转作风、抓落实”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根本好转。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纪党风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回顾30余年景东县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展望未来,景东县将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锐意进取,把景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真正成为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山川更加秀美的魅力景东。
颜仕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