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专题资料 >> 正文  

九支队的女兵们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8/4/23 点击:20118

支队开始筹建时就有一批女同志。1949年1月人民自卫军在因远整编时,部队发展到3000人,有女兵约200名。至1949年中思普根据地建立,7月人民自卫军二纵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时,女兵总数已在千人以上。

在九支队和思普根据地,女兵是一个最活跃的年轻群体。哪里有女兵,哪里就有歌声,有欢笑,有细腻的同志情和鱼水情。群众把女兵看作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标志。看到女兵的身影,听到她们的歌声笑语,老乡们就知道“人民的子弟兵游击队来了”。

就是这些女兵,在滇南、思普两年多的革命武装斗争中,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战火的洗礼,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这里,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记忆,追溯60年前女兵们感人的故事。

投身武装斗争的女同志

1947年下半年,中共云南省工委决定在滇南建立一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经过调查,工作据点定在元江县哈尼族爱国上层人士李和才所在地米里村。这不仅因为李和才出身贫寒,有四五百人枪,是已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爱国将领张冲旧部,而且他最疼爱的长女李宣明在昆明建民中学就读,她在学校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加入了“民青组织”。我们可以通过她做其父亲的工作,争取李和才先生的支持。于是,一个由共产党员和“民青”成员组成的小组随李宣明回到了元江县米里村,通过多方努力,做李和才的工作,李和才表示愿意跟着已经起义的老军长干革命。党组织在李和才支持帮助下,在米里村附近比较隐蔽的小柏木村,开办为武装斗争培训骨干的训练班。接着地下党又从昆明、建水、石屏各据点发动学生运动骨干和农村青年70多人到米里村集中,其中女同志有24人。李宣明热情接待来自各地的兄弟姐妹。这个班从开始就以抗大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要求学员。女同志们积极参加学习、操练,还自觉承担了煮饭、缝补衣裤、搞卫生等后勤工作。他们又是群众工作的主力军,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形势;还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尽管物质生活很艰苦,但训练班歌声不断,笑声朗朗,充满了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精神。

训练班期间,就有一批女同志被分配到附近村寨,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群众工作。车力(罗秀英)、李剑(郭若瑜)分配到紫陀罗小学,鲁克弱(戴一彦)分到米里小学。她们首先碰到了生活的考验,每天自己用竹筒背水,用火塘煮饭。背水要到山下的大箐,路远坡陡,经常走几步跌一跤,竹筒又重又滑,不小心就要掉到地上。火塘在住房里,一烧火就到外烟雾弥漫,煮一顿饭眼泪直流。但她们没有怨言,而是从中感受到哈尼人民世世代代过着苦日子,更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工作中她们碰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语言隔阂,学生听不懂汉语,老师不会说哈尼语,不仅影响教学,还难免说错话闹笑话。她们没有气馁,下功夫学习民族语言,通过家访,和妇女们共同劳动,帮助学生搞卫生,边做好事边向群众学习,短短时间和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5岁的朱桂若是24位女兵中年纪最小的。但她人小志坚,下乡时学校地下党组织考虑她身体较弱,没有安排,但她找组织负责人软磨硬泡,终获批准后瞒着家里,和同志们一起下来。到米里后有人怕她吃不了苦,劝她返回昆明,她绝不回头。她被分配去电台学习收发报工作,白天行军,夜里工作,经受了忍饥挨饿和爬山涉水的严峻考验,战胜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一名熟练的通讯兵和共产党员。

自卫军在朋程建军后,随着部队发展和根据地建立,女兵越来越多。她们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昆明、滇南和思普区的大、中学生,甚至还有小学生。从昆明等地蒋管区来的学生,瞒着家里,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封锁线,跋涉十多天才到达宁洱。一部分是滇南、思普的农村女青年。其中有哈尼、彝、傣等少数民族妇女;还有从境外回来的归国华侨。

特别要说的是还有几位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兵。陆英(周赞淑)是抛下哺乳中的婴儿,许铮把病中的婴儿留给老母亲来的,陶英和丈夫陶明,丢下年幼的孩子,以兄妹相称一起参军。归侨中有三位女同志都是年轻妈妈,,曾带着四岁的孩子,吴祥祉(吴静)背着八个月的婴儿,蔡秋映背上的孩子也只有一岁多。她们和男同志一起,冲破层层关卡,越过两个国家(泰、缅)的边境,翻山淌河穿雨林,风餐露宿,历时一个月,行程千里,回到祖国参加革命的武装斗争。

一些苦大仇深的女青年,是抱着翻身求解放的思想投身革命的,因远坝的贫农妇女杨淑英,因家境贫困入了尼姑庵。自卫军到因远后,她看到了妇女解放的光明前程,坚决要求参军。庵主不同意,走的那天,叫了人来拖她,她硬是甩开来拉她的人,跟着部队走。像她这样的许多农村女同志,虽然文化低,但她们吃苦耐劳,到部队担任了炊事员、印刷工人、民工团员、卫生员等,努力学习,成长很快。

女兵们都是怀着追求民主自由、推翻反动政权、解放全中国的崇高理想,或离开城市优裕生活和温暖的家庭,或放弃读大学的机会,甚至抛下嗷嗷待哺的婴儿,自觉投身到人民解放的武装斗争来的。由于生理的原因,她们往往要经受比男同志多的不便和磨难。在长途行军中,一些城市来的女兵没有走过那么长的路,爬过那么高的山,脚被草鞋磨破,走着走着迈不开步,往往成了收容队的常客。但她们坚持锻炼,不久就闯过了走路关。每个月的经期更是女兵的一大难题。没有草纸,找到的纸特别粗糙,两胯磨烂了,疼痛难忍。有的痛经,按民间土方吃花椒造成闭经,许多同志患上妇科病,但她们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面对困难,无怨无悔。

活跃在各条战线的女兵们

九支队和根据地的各部门,党政、群运、政工、后勤、文艺、干部培训、教育、医疗卫生、电讯、新闻、政治保卫等,都有女兵。有的还是多面手,集文艺兵、文化教员、卫生员、群工队为一身,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她们在战斗中成长,实践中成才,许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普通一兵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彩。

在部队政工部门,政工队(艺工队)是女兵最集中的单位。她们教唱革命歌曲,指挥战士唱歌,组织篝火晚会,进行文艺演出……。每当部队集合、出发前、晚会上,她们都是最活跃的。

女兵又是各连队的文化教员,她们教战士们认字读书,为战士们书写家信。行军中,她们用白泥在每人背包上写两个字,让走在后面的同志边走边认字,途中休息时还教大家唱歌。连续行军大家疲惫不堪时,女兵们也累得抬不起腿,但她们还是振奋精神用啦啦词鼓舞士气:“千年苦,万重山,打倒老蒋好申冤,今日苦,明日甜,打倒老蒋好过年。”“高一步,低一步,步步走的是光明路。”“同志们,快加油,宿营地,在前头。”既鼓舞战士,又鞭策自己。

文艺宣传在宣传发动群众,密切军民关系,甚至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游击区情况复杂,刚进村时群众不敢接近我们。艺工队敲响鼓锣,唱起歌,演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女兵们的出现,消除了群众的顾虑,有的还和当地的青年妇女组成姐妹会,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女兵们还是群众纪律的模范执行者和检查员。老乡们都说:“看见女兵我们就知道是自卫军来了。”许多村寨出现进村时冷清,离村时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战斗需要时,女兵们又是卫生员。刚建军时,部队没有经过正规学习的医务人员,自卫军一支队的路宏、车力、李剑成为最早的卫生员,她们背起药箱到连队查看病号,没有医疗知识,就看药品说明书。行军中遇到下雨,大家都淋湿了,到宿营地,她们找来生姜、红糖、辣椒煮姜汤给大家喝。猪街伏击战,她们坚决请战,随中队进入伏击区。战斗打响后,她们勇敢地抢救伤员,歼敌后还救治被俘的伤员。41团挺进滇中时,方惠等几个女兵协助医生做手术,挽救伤员的生命。部队转移时,她们和男同志一起抬担架。当时,方惠的丈夫起铁同志刚刚壮烈牺牲,她强忍悲痛,出色地完成任务,荣立特等功。

赵大婶(张虚柏)全家为了支持部队攻打墨江县城,烧毁了自家的房子,为部队打开通道,一家三口(丈夫赵大叔、女儿方岗)参军。部队进宁洱后,她被抽调和十几个女兵组建被服厂,1949年10员1日飘扬在宁洱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她们制作的。

1949年反分裂斗争中,为适应斗争的需要,队部决定成立保卫组,史捷(施佩珍)、陆宏、杨群被调到保卫组工作。三位女同志担任了对敌斗争的重任。

女兵们在斗争中成长,许多人上走了部队和地方的领导岗位。许琤任43团政委、林刚(聂秀杰)任政治处主任,林楠任景东整训总队政治处主任,陈平、余丹、张惠(李静姝)任支队政工队长。史捷(施佩珍)任首届思普地委委员、群运工作部部长,陆英、余丹、史坚任宁洱县委委员。14个民(武)工团(队)中,女同志近200人,正副团(队)长中有5位女同志:杨慧、唐承玉、张良琼、李剑、张启明,还有一些女同志任正副区队长、正副区(乡)长,以及军政干校主任等。

受人敬重的大姐们

因远整编中,200位女兵欢聚一堂。会上几位同志被大家推举为大姐,并按年岁大小排列了名序。

大姐陆英,1939年17岁时入党,先后做女工、学生工作。1947年因反动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她和爱人唐登岷留下刚满两岁的幼儿,转移到缅甸。1948年,奉召回国参加武装斗争,又把正在哺乳中的第二个孩子留在昆明到元江米里。在那里,当她打听比她先到游击队的爱人的消息时,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原来那时仍处于秘密建军阶段,爱人已经改名。几天后夫妻才意外相见。

二姐李玉(许琤),1946年入党,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昆明女子师范学校做学生工作。1948年昆明“七一五”学生运动后,受组织派遣到部队。她知识面广,能说会道,擅长宣传工作。

三姐杨慧(杨燕玉杨慧新),先后就读于路南(石林)中学和建民中学。她是两次逃婚反抗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的。1947年入党,1948年到部队,1949年任景谷县民工团团长。在景谷李希哲反革命暴乱中壮烈牺牲。

四姐史捷,1946年入党,在昆明、沾益、磨黑等地以教书为掩护做地下工作。1947年昆明助学运动中被反动政府抓捕,营救出狱后到磨黑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工作,1948年到部队。任思普地委委员、群运部长期间常年头戴篾帽、脚蹬草鞋在农村做群众工作。

墨江支队的张惠,未能参加大姐们排序。他是云南大学学生,中共党员,1948年墨江自卫军创建时她是支队领导人之一、政工队长。战斗中沉着冷静,英勇机智,大家亲切地称她张二姐。

此后,陆大姐、李二姐、张二姐、杨三姐、史四姐的亲切称呼就在部队和根据地传开了,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叫着。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女英雄

在滇南、思普地区火红残酷的斗争中,女兵们和男同志并肩战斗,不仅奉献青春,有的还把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宏伟事业。她们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儿,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女英雄。

邓炳荣:缅宁(临沧)县妇女主任,1949年10月,敌进犯缅宁,邓已有身孕7个月。部队转移时,她为不拖累部队,坚决要求留下。11月邓炳荣夫妇被敌杀害,她临危不惧,痛斥敌人,高呼:“人民政权万岁”,壮烈牺牲,缅宁人民称颂她是有远大理想的女领袖。

杨慧:景谷县民工团团长,在李希哲反革命暴乱中牺牲。临刑时,她高声痛骂匪徒,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被匪徒猛刺几十刀,残忍地割下她的乳房。她是思普人民最敬爱的女英雄。

许志:思茅县民工团副区队长,大家称她“大尖刀”。在1949年10月思六反革命叛乱中,匪徒用长刀割下她的乳房,她宁死不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思茅人民站起来了”!凶残的敌人又割下她的舌头,连刺五刀,最后将她推入洪水暴涨的田坝心石屏河中。年仅18岁的许志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做一把尖刀捅入敌人心脏”的誓言,思普人民怀念她,在她的墓碑上镌刻了“尖刀破敌胆,光辉照人间”墓志铭。

黎平:六顺民工团一区区队长,1949年思六反革命暴乱中,面对凶残的敌人,她大义懔然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我一个人倒下去,千千万万人民会站起来!”“要杀就杀在勐令山的大芒果树下,我要望着六顺,望着我们的部队回来消灭你们这群土匪!”壮烈牺牲。

在改写本文时,我查阅了《思茅地区党史资料》,烈士名录中记述的九支队牺牲的女兵有14位。她们都是在1949年至1950年反革命暴乱中牺牲的,其中在景谷牺牲的就有杨慧和她的民工团区队长周俊(周美芳)、团员苏惠芳、刘勇(刘淑芳)、李德英、刘万美、刀正仙、欧阳光、张萼兰(张玉娥);镇越县武工队分队长胡明(胡存);思茅民工团副区队长许志(许买银);六顺县民工团区队长黎平(刘莲玉),镇沅县民工团团员杜清风、缅宁县妇女主任邓炳荣等。她们牺牲时年龄多在十八九岁,最大的29岁,最小的才16岁。

今天,当我们年过古稀,享受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安度晚年之时,倍加怀念这些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年轻生命的好姐妹。足以告慰你们的是,你们付出鲜血的新中国正向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前进。安息吧,女英烈们。


 

(原作李黎、杨群、余丹、黎群,杨群改写)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