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践明在思茅的活动
1937年7月,中共党员陈践明(陈纬,思茅镇人)由中共云南省委派回云南工作。在中共昆明支部领导下,8月回到思茅进行社会调查。他以思茅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以思茅中学、师范、县立小学进步师生为主,秘密组织“学生抗敌后援会”(简称“学抗”),对外以“学生抗日歌咏队”进行公开活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抗日热情。1938年2月,陈践明离开思茅回昆明汇报工作。
二、张南屏转移到澜沧
张南屏在普洱以党员个人身份活动期间,曾于1937年冬,派人到澜沧迁糯与客居当地进步青年尹溯涛等取得联系,拟在澜沧边境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秋,张南屏以行医为名去澜沧和尹溯涛等在澜沧、孟连、西盟等地村寨进行社会调查,为在边境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打下基础。
1940年秋,张南屏与尹溯涛从澜沧出境,到国外寻找中共党组织联系未果而返回宁洱。
三、“联大”党员向、思普转移
1941年1月4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中共云南省工委和西南联大党组织,疏散转移了一批党员到滇南。时值磨黑张孟希上昆招聘中学教员。联大党组织批准共产党员吴子良、董大成应聘。他们于10月份到磨黑筹办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在思普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恢复党在思茅地区的活动。
吴、董进入磨黑后,根据党的指示精神,采取“站稳脚跟,拢络士绅,深入工作,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为据点,首先在学校和社会各界,宣传抗日救国。吴子良以校长身份,对当地士绅(包括张孟希)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
9月,共产党员宋文溥,经党组织刘善指派,打入国民党内部,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调查科思普调查班元墨调查员”的合法身份到墨江工作。
四、共产党员江枕石到佤山区考察牺牲
1942年中秋前夕,长江局派中共党员江枕石以新华社记者之名从贵昆来到澜沧,认识当地进步人士尹溯涛、李晓邨(已失去组织联系)。他们进入佤山边境未定界之敢散、英列、南抗武、中弄等佤族部落,进行社会考察。同时争取爱国开明进步人士罗正明、刘国昌(刘亚南)所掌握的澜沧地方保安大队,进行抗日。
10月,江枕石、尹溯涛化装成小商贩,浇过滚弄江,深入缅境日帝占领区,进行侦察活动,搜集到日寇在滚弄江以西缅甸城市和铁路沿线之重要据点情况。中英(缅)未定界的佤族十七王地,也被日寇伪军2000余人占领。
1943年2月3日(农历壬午年腊月二十八日)江枕石向上级党组织联系的信件,送澜沧邮电所挂号寄出,引起邮电所长的怀疑而向国民党县长告密。2月5日,澜沧国民党警察局逮捕了江枕石。19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澜沧国民党县长聂晶品以“江枕石煽动夷民暴动罪”,判处江枕石死刑,并强令其在判决书上盖手印,遭到江的反抗和大义凛然的批驳。
江枕石牺牲后,在党的抗日主张的影响下,尹溯涛、罗正明、李晓邨等爱国进步人士,积极筹备组建抗日游击武装。经多次密商,计划以罗正明的“澜沧县保安大队”为基础,扩大抗日游击自卫武装力量。
一、 磨墨的抗日宣传活动
在南方局提出的“三勤”“三化”指导下,磨墨中学地下党员吴子良、董大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取得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信任,初步站稳了脚根。为进一步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西南联大党组织,根据吴子良的汇报,认为磨墨是党待开发的工作据点,决定增派共产党员到磨墨中学,加强工作力量。后来(44年3月)经中共云南省工委批准,增派了陈盛年,黄平(黄知廉)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磨中任教。
春末,磨墨中学“社会科学读书会”在地下党员的领导下,走向社会。磨墨镇掀起了抗日救亡宣传高潮,公开演出救亡戏剧,大唱抗日救亡歌曲。
7月,负责滇南工作的中共党员马识途又派泰泥、曾庆铨等四人到磨中任教。同年秋天,吴子良回昆明。中共党员黄平继任私立磨墨中学校长。学校“社会科学读书会”得到加强。陈盛年等在学校中半公开地组织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习小组,开设讲座,传阅进步文学书籍。
二、 佤山抗日自卫总队初战告捷
1944年春,爱国进步人士罗正明、尹溯涛、李晓邨等,受党的抗日救亡影响,在澜沧积极筹备抗日救亡武装的同时,派出尹溯涛到昆明寻找共产党来领导抗日。结果未达到目的而返回澜沧。
夏,罗正明等在未找到党的情况下,为取得抗日救亡武装的合法地位,通过尹溯涛的亲戚――国民党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的关系,向国民党驻防滇西二十集团军司令霍揆章联系,请求以合法名誉加委。获得二十集团军应允,委任罗正明为“佤山区(佤山南卡)自卫总队”队长。罗正明当即正式组成“佤山自卫总队”。这支队伍虽然没有党的领导,但在党的抗日主张影响下,在边疆团结了一批爱国民族上层人士共同抗日。他们与西盟土司李扎体等结盟宣誓:“抗击日寇,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争取佤山韶华十七王地的头人团结起来抗日,抵御外侮。
12月,佤山自卫总队先遣部队2000余人,越过南卡江,奇袭日伪占领的八莫。经数小时战斗后,收复了日伪侵占的前哨据点,迫使日伪侵略军退守满象一线。
这次战斗,击毙击伤日伪军七、八人,缴获步枪5支,子弹200余发。自卫总队伤亡三、四人。初战告捷,鼓舞了佤山区各族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
三、 佤山自卫队收复十七王地
2月,在佤山坚持抗日的“佤山自卫总队”发展五个大队,800余人枪。
3月,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国内抗日战争不断发展的形势鼓舞下,“佤山自卫总队”在罗正明总指挥下,分三路进攻中弄、满象一带的日伪军据点。
中路军由罗正明亲自指挥,动员当地酋长,调集佤族民兵配合,真捣满象。南路进击南亢武、中弄。日伪侵略军闻风溃逃,退过滚弄江。自卫总队收复佤山南部日伪侵占区。北路由刘亚南(刘国昌)指挥,收复日伪占领之蛮国、班洪等地。
5月,佤山自卫总队进击日伪军取得胜利,将日侵略军全部赶过滚弄江以南,收复了被侵占的十七王地全部领域。
抗日胜利后,英国殖民主义者觊觎佤山富饶的宝藏,悍然向国民党将介石提出照会,要求罗正明率领的“佤山自卫总队”退出阿佤新地方(十七王地)。10月,蒋介石集团屈从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外交压力,以中央陆军总司令部的名誉,责令云南省政府,按“卡区于民国三十年六月英、滇西南段界务已换文,划入缅甸版图”为由,通令罗正明退出班弄,并命令其解散队伍。
至此,这支坚持抗日的自卫队伍,最终被国民党以种种借口强迫解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