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教育基地 >> 正文  

邓炳荣烈士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1/10/26 点击:30212

邓炳荣,云南省缅宁(今临沧)县人,1920年出生于缅宁县城东门外凹腰街一个小商人家庭。1938年至1939年,邓炳荣在县城太和寺小学当教师,兼任县妇女会常务理事,主办业余妇女识字班,参加调解婚姻纠纷,组织县城各小学进行抗日文艺宣传活动,曾做为女主角公演过反映抗日斗争故事剧《夜光环》和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孔雀东南飞》等话剧。1940年至1941年读缅云师范。1942年,她毅然辍学,同蔡德仁、蔡德馨、未婚夫杨宝槐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到昆明后,由于反动派盘查封锁严密,无法继续前进。邓炳荣仍回缅云师范原班就读。在这段时间,邓炳荣仍然坚持阅读学习革命书刊,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她曾公开抨击国民党缅宁政府反动官吏是:“表面上很庄严,实际上荒淫无耻”,直接参与揭露缅宁县长张文英走私贩毒的斗争。
1949年,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鼓舞下,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和普光部队,2月初解放了澜沧,向双缅挺进,占领了双江县,国民党缅宁专员闻风逃离缅宁,缅宁出现了一时的真空状态,这时一支队交通员蔡国诗奉命进入缅宁争取开明士绅邱振声等人,邱振声等人征得一支队的同意,并在邓炳荣等进步知识分子的支持下接受了缅宁县政权,并于3月17日成立“缅宁临时军政县务管理委员会”,邓炳荣任委员。
1949年3月23日,一支队挺进双缅,应缅宁临时军政县务管理委员会和各界人士的要求,迅速进驻了缅宁城。一支队进城后,邓炳荣积极发动群众筹集粮草,又写文章宣传革命,1949年4月25日的《老百姓报》上发表了她写的《略谈中国的革命进程》一文,在她的鼓动下,知识青年纷纷参加革命。同年4月,一支队在缅宁开办随军干校,任命邓炳荣为女队指导员。她工作热情更高,挨家挨户地做女青年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和支持女青年入校参加革命。她担任女队指导员期间,与女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帮助女学员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被女学员视为贴心亲姐妹。
1949年春耕大忙时节,缅宁和双江粮荒严重。一支队司令部发出“要以增产大竞赛的实际行动支援南下解放军”的号召,并作出了“向殷实富户借粮”和“开展借粮救荒运动”的决定,邓炳荣带头贯彻执行,带领部份女学员到城郊农村发动农民,向地主豪绅借粮。她耐心说服,坚持原则,即使是亲戚也不徇私情,按要求完成了任务,深得领导信任和群众爱戴。但也刺痛了敌人,她对敌人的咒骂则是嗤之以鼻,表现出她无畏的革命精神。
1949年5月29日,一支队政治部召开缅宁妇女座谈会,到会代表约300人,讨论成立县妇女会问题,决定先成立妇女会筹备委员会,选举邓炳荣为筹委会会长。为了做好妇女工作,她从随军干校搬到“筹委会”住宿,把全部精力用于革命工作。她十分重视宣传妇女革命理论,曾写过题为《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环》的文章,推动了全县的妇女工作。除此,她四处奔走,动员广大妇女为部队做军衣、军鞋、慰问伤病员,短短几个月,缅宁的妇女工作就出现了新的局面。
1949年8月,二纵队十一支队(即原一支队)奉命转移,撤回宁洱、澜沧根据地继续整训。这时,邓炳荣带着幼女,又即将分娩,行动不便,没有跟部队一起撤退。此时,邓炳荣得知她已被敌监视,无法脱身。在危险处境中,邓炳荣仍将生死置之度外,继续与因故未跟随十一支队撤退的一些同志在一起,积极学习和宣传肖源从平村根据地寄来的《给缅宁男女青年的信》、《告缅宁父老及诸姊妹书》、《原二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的布告》、《警告缅宁反动派》以及九支队出版的《消息报》,并秘密翻印和张贴,从政治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由于坏人的告密,邓炳荣、杨宝槐夫妇遭拘捕,并于1949年12月9日,被国民党缅宁专、县反动政府枪杀。邓炳荣在赴刑场途中,面不改色,怒斥反动派,就义时,她还紧紧抱着才满月不久的婴儿高呼:“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勇气概。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