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资政育人 >> 正文  

论澜沧县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7/6/28 点击:28820

澜沧县委党史研究室〓田明贵



澜沧民族“直过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政治巩固,经济发展,呈现了勃勃生机的可喜局面,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认真总结、分析、研究、探索“直过区”的历史进程、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对策,对于促进“直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高“直过区”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直过区”发展的动力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澜沧的社会形态是封建领主制和奴隶制并存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极为落后。1949年2月获得解放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中央、政务院于1950年组建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参观团,在思普区中澜沧的代表人数最多,他们中有佤族、拉祜族、哈尼族、汉族、回族(当时西盟、孟连、沧源还属于澜沧管辖),这说明澜沧的情况是具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和特殊性的。民族地区由于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区域性,经济相对独立性,要取得政治上的统一性和经济上的互容性,就是要通过民族上层人物(即政治头目或经济首领)的感化、利用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可能共同对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最终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人民政权。

(二)“直过区”发展的两个根本动力

1、党的民族政策是“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的精神动力(或思想基础)。通过请民族头人赴京参观学习,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看到祖国内地的繁荣发展后才坚定了他们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在他们的统治区范围内广泛而有力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由于民族上层人物亨有较高威望,影响力较大,广大各族群众也很快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互助合作组织同时也组建了起来,且热情高涨,在“直过区”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广泛地在群众、村寨中流传扎根。民族团结、精神振奋、团结向上的态势热气腾腾。他们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才会有他们光明的前途,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逐步使他们摆脱贫穷、落后、愚昧的境地。这就是一种不可阻挡的精神动力,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

2、生产的逐渐发展是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的物质动力(或实践基础)。处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低层次社会形态的“直过区”,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固然是贫乏和欠缺的,但是这恰恰决定着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物质力量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因而民族“直过区”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不多,只能在很长时期内点滴积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再生产,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丰富自己的物质需要。

从解放初期至今,澜沧民族“直过区”历经了同样的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性转折。在民主改革时期“直过区”得到的是最优待的政策,政治上给民族上层享有特殊的待遇,尊重民族习俗,重视民族干部培养,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赎买民族上层(给民族头人发放生活补助)。中国共产党对广大的民族“直过区”,经济上采取无偿的帮助支持和一定时期给予免征税费的优惠。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直过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民族上层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迫害,民族经济发展停滞,民族文化受到批判,从而导致生产倒退,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发生群众因饥饿等原因而外流、外迁的现象。

在改革开放时期,民族“直过区”同全国一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恢复发展,生活不断改善,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直过区”前进中还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扶持政策措施,为民族“直过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快了发展步伐。2003年澜沧民族“直过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元,与1956年比增长了82倍。

总之,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具有承接性的。它的承接性主要反映在它的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体现它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主要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是否在经济上已消除剥削制度政治上得到自由平等两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直过区”发展起点低,起步较晚,这个客观事实是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因而形成了社会发育不全,经济社会发展与非“直过区”相比落后了很多。然而,要推动“直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找准其“直过区”发展的制约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直过区”经济社会历史状况及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澜沧经济社会历史状况

“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澜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过区”涉及全县10个乡、45个村、38209户、157802人(2003年),分别占全县乡、村、户、人口数的43.5%、27.8%、34.5%、33.4%。解放前,澜沧由于长期受反动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残酷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发展非常缓慢。1949年澜沧全境解放后,政权刚刚从国民党那里夺来,全县的政治还处于不稳定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各种组织机构未健全,经济发展速度也十分缓慢,其经济情况非常薄弱:①工农业总产值941万元;②人均经济纯收入28元,口粮150.5公斤。到1956年全县经济情况:工农业总产值1500万余元,与1950年比增长了62.1%,经济纯收入779万元,人均35元,口粮153公斤。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党的根本任务是戍边保稳定,立足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基本建设投资方面:根据统计资料,1956年以前累计工业、邮电、运输、农村、水电、商业、财政、文教、卫生、科研、城市建设、行政、群团等7年共计114万元,而1949年至1952年期间无分文投入。

1956年是民族“直过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现在已近50年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直过区”各族人民不仅有自己独立自由的政治地位,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直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6元,2003年512元。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卫生、城乡等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澜沧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3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人均经济纯收入791元,人均口粮312公斤。分别比1956年增长43倍、22.6倍和2倍。

1956年前,澜沧的交通、能源、通讯、教育、卫生停滞不前,有的是没有发展,之后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03年全县公路里程达7002公里;全县23个乡(镇),155个村(居)委,1537个自然村已通公路;水电站31座;电话拥有量20097部;各级各类学校684所,教职工3540人(不含代课),在校生61780人;医疗卫生机构27个,医务人员783人,病床位898个。这些发展是空前的,是有目共睹,与解放前是无法比拟的。

依上所述,纵比澜沧县经济社会发展空前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但是与发达地区和内地县份、非直过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虽然基础设施路、水、电、通讯、教育、卫生等建设发展与解放初期比有着重大变化,但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低,路线长,晴通雨阻现象突出,乡村公路均为等外公路,且村组相当部分未通公路;其次农田水利化程度低,电力覆盖低,教育卫生硬件设施简陋、短缺。由于基础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缓慢,广大地区还十分贫穷落后,经测算2003年全县仍有30余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仍处在十分贫困的环境下。这些贫困人口50%以上均分布于“直过区”。因此,研究和分析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共云南省委提出云南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实际需要。那么就其制约“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独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制约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不是单方面的,试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分析。

1、客观方面

由于“直过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起点低,各项建设事业起步晚,如交通、能源、信息、工业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正式启动,加之地理位置的限制等方面。

①地理位置受限。民族“直过区”地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远离内地,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先进地区交往的机会少,绝大部分属少数民族聚居区,解放前民族隔阂较深,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流通渠道不畅。因而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低下,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②农业基础脆弱。澜沧“直过区”广大地区地处高寒山区,环境气候恶劣,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受限,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现象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水利化程度不高,传统农业比重大。

③矿藏资源缺乏。民族“直过区”区域内没有高品位的矿物。目前有的铁、铅、锌等矿种开采价值低,形不成龙头产业。

④电力匮乏。电力是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又是工业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据调查,澜沧民族“直过区”辖区内未通电17845户占总户数的467%,人口75772人,占总人口的479%,因而农产品的转化加工得不到有效的实现,生产效益提不高,远程农业出不来,长期形成了农对农的静态农业。

⑤产业结构不合理。“直过区”除以天然产业(林业)为补充外,均以第一产业为主即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也不均合理,大都以粮作为主,经作少。因而导致农民收入渠道单薄,经济实力难以增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无保障。

⑥土地贫瘠,自然肥力低。“直过区”地处山区,坡地多,亩单产低,平地少,水田也少,农民总产粮食不能自给,基本生活难以保证,经济来源又少,农民长期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

⑦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造血功能不强。虽然长期以来,尤其是“八·七”脱贫攻坚的实施,国家对“直过区”进行了大量帮助,但产业扶持资金投入较少,资金严重短缺,而山区经济建设多属开发性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投产受益,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仅凭内部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于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近年来所扶项目大部属固定资产。如: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安居工程、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⑧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澜沧“直过区”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科技落后也是客观存在的。据抽样调查:500户农户中,进行农产品初加工的只有57户,占114%,不加工403户,占886%;500户人口2140人中,其中文盲半文盲750人,占3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255人占557%;初中以上135人,占63%。解放初期至1956年前“直过区”辖区内无医疗机构和人员。1956年后才陆续建立相应机构和配置医疗队伍。但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少,不能诊治和控制各种大的疾病流行。加之“直过区”群众封建思想残余严重,据抽样调查500户农户中有病请巫师看的201户,占402%。

2、主观方面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外,人的主观因素也是极其重要的。

①“直过区”人民的观念与内地相比是落后的。劳作思富的人不多。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陈旧,生活方式也不同,沿袭传统的多,运用现代先进科技的少,经济效益低,从抽样调查500户中显示:不参加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413户,占8265%。2140人中三年内外出打工的只有3人,在外工作时间累计只是60天左右。故此,向外交往机会少,在被调查的500户2140人中,最远到过县城的才66人,占3.08%。从事经商的48户占9.6%,且都不是固定和长期经营的。

②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也是制约“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直过区”由于教育发展缓慢,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下,据调查2140人中会讲汉语的只有823人,占38%;卫生意识差,500户中没有厕所的415户,占80.3%。人畜同宿的现象仍然存在,环境卫生极差。发展商品生产意识淡薄,调查表明,不种蔬菜的319户,占63.8%;不种植经济作物248户,占49.2%。科技意识不强,没有接受过农业科技培训的239户占47.8%。耕作粗放,500户中共承包土地6361.7亩,人均2.94亩。但是当年生产的粮食只够半年吃。

③原始习俗浓厚也是制约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据10个乡10个村16个村民组,调查显示:*采集野菜充饥,进行物换的369户,占73.2%;2003年家庭收入69万余元;其中:农业收入66万余元,占总收入的95%。农业科技含量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原始生产习惯根深蒂固。

④奉信宗教,这也是制约“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之一。涉及“直过区”的10个乡中,其中有5个乡部分村社信仰宗教群众达14390人,占全县信教群众的38.2%,宗教活动场所71座,其中基督教场所65座,占全县基督教场所的63.7%。信教群众表面看所占比例虽不到50%,但基督教所占比例较高,因一年中约100天是恭敬上帝的日子,他们中每周只有5天的正常劳作时间,而在5天中还不能满打满算,因可能还有其它方面的事务而被挤占等因素,这样一来就一年中劳作时间只占约200天左右。从而荒废了时间,影响了生产。

⑤地处边境一线,敌对势力长期渗透,社会治安不稳定也是影响“直过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自解放至现在境外民族分裂势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分裂活动,分裂分子歪曲党的民族政策,挑拨、煽动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不时向“直过区”进行渗透,在县境内部分地区的拉祜族、佤族中仍有一定影响。受民族分裂势力和境外有一定针对性政策影响,“直过区”曾发生过边民外迁、妇女被诱骗外流的情况。由于部分地区与境外毒品种植、加工地点相距不远,也给“直过区”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

⑥投入不足,工业落后也是制约“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1985年至1996年投入“直过区”搞茶园的资金2239万元,建厂15个,茶园面积11199亩。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脱贫攻坚后,澜沧把扶持的重点放在“直过区”的雪林、安康、木嘎三个乡,每年投入50万元的农村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和2000、2003年的安居温饱示范村建设,重点村建设,茅草房改造建设等在全县“直过区”内分别投入了659万元和2190.8万元。上述投入资金累计达3373.7万元,按2003年户数、人数即:户均扶持880元,人均213元;在其他“直过区”乡、村近10年内扶持投入资金年户均88元,年人均只有21.3元。生产发展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加工工业发展不起来,产供销一条龙形不成,农产品如茶叶只是处于一般性初加工,效益不高,农民创收难,工业欠发展,税收零星,征管难,地方财政收入不高,自给率低,2003年澜沧县本级财政收入仅为4228万元,总支出2.35亿余元;其中:“直过区”财政收入613.6万元,总支出为3865万元,收入自给率只占15%,且大部收入来自农业税。  总而言之,上述表现出的矛盾系束缚澜沧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根基。客观条件不具备是主要的,力争主观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也不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那么,怎样去克服和战胜这些不利的因素呢?

三、促进“直过区”发展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直过区”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推翻反动阶级在“直过区”的统治地位,就不可能有今天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新局面,也不可能有“直过区”明天的希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过区”人民只有充分发挥有利于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是解决“直过区”治穷治愚的先决条件。必须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牢,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交通方面:一是优先提高“直过区”县乡公路等级,确保“直过区”县乡公路晴雨畅通无阻。二是努力实现3—5年内乡村、村寨公路全面通车的目标,并做到路面等级不低于新四级。能源方面:一是尽快提高大电输入率,抓住农村电网改造机遇,争取“直过区”人民都能用上电,无法具备拉大电条件的村组,大力扶持他们建设沼气。信息方面:近期内努力实现程控电话村村通,移动电话寨寨通。生产生活方面:一是全力推广农业科技,建立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实施标准化、包产出、包肥力,长效益的坡改台地,推广良法良种;二是积极提高水利化程度,特别是耕地面积有限的地区要努力提高复种指数,采取间种,套种优良品种,把农民引导到固定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路子上来;三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使“直过区”人民人人都能饮上自来水;四是继续实施农村茅草房改造工程,重点村温饱示范村建设工程。

3、软件建设工程是一个不可缺少,且是很重要的前提条件。①教育方面;在“直过区”中要实施12年制义务教育全免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直过区”贫困学生读得起书,学得了知识,与此同时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免费上大学,毕业后给予特殊安置,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直过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使“直过区”人才辈出,事业兴旺,人民才能在短期内摆脱愚昧落后;其次是加大科普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做到人人都有科技意识,把农民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技投入重点村、示范户,走种、养、加并举的农科道路,注意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乡村,建立几个示范立足点,一个村至少两个点,在巩固点的基础上逐步面上铺开,建成长期有效的科普网。最终实现科技有偿服务。②卫生防病方面:村卫生室要发挥作用至少要有3人,且10年内由国家给予发放生活补贴每月不少于500元,只有生活基本保障,才能调动其积极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后,让其逐步脱钩,走向社会市场,自谋发展方向。③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可适当放宽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直过区”干部。同时多让他们到非直过区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任职取经后回家乡搞好服务。总之,要多培养、多使用、多提拔那些革命事业心强,思想品质好,能做事的干部,必要时要破格提拔,要为他们创造有利提高素质的机会,让他们多岗、多环境锻炼,使他们快成才、成业、带动“直过区”人民早日走出困境,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4、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先决条件。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务是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问题。“直过区”人民要使自己的生产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要不断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要坚决克服懒、等、*、要、不思进取的旧观念,要学会做生意过日子,增强商品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抛弃养猪为过年的落后思想,要树立丰衣足食自己动手的理念,要树广开言路、思富为荣,愚昧贫穷、落后可耻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分期分批分层次组织“直过区”人民到发达地区观摩学习取经。通过频繁的人流来促进物流,使那些劳动致富带头人,村社干部走出去看看外界,逐渐在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使先富带后富,最后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5、“直过区”人民的一些传统陋习是制约“直过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直过区”人民是想致富想发展的,但就其“直过区”的广大少数民族的一些不良习惯必须彻底改变。如:抽样调查的500户中,日常生活消费盲目,在他们收入不宽裕的情况下,应酬、买烟抽、买酒喝、服装和娱乐、交通等项消费开支达32万余元,占总支出的22.4%;固定资产(建房)投入71万余元,占总支出的48.5%;投入在产业发展的只有25540元,占总支出1.03%。从上述数据表明,在收入非常低的情况下,投入在发展上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生产停滞不前,发展后劲不足的脆弱局面。还常年出现次年的粮食今年吃,次年的收入今年支,赊吃欠帐的不良习惯。要帮助他们算好生活帐、发展帐,只有这样才能使“直过区”协调、全面、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实现“直过区”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才有可能。

6、依托资源优势,拓宽集财渠道是“直过区”尽快脱困的一个重要途径。澜沧“直过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绮丽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资源。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直过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石。据调查:“直过区”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土地宽广可开发潜力大。其中森林覆盖率占56.34%。2003年木材采伐量38万立方米,占全县采伐量的83.26%。“直过区”的茶园面积也占有一定优势,千年万亩古茶园即世界级的“茶叶博物馆”也在“直过区”内。安康、文东、雪林、木嘎、拉巴、竹塘等乡茶园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为40人。

综上所述,“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是多方面的,是变化着的,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它,用科学的眼光去对待它,并把握发展的有利时机,从“直过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着手打牢水、电、路、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分期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各项目扶贫,抓紧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争取国家更大的投入,“直过区”各族人民的明天是充满希望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