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彝族源于古代的“氐羌”部落,是从青海流域南下的氐羌族群中的一部分,与当地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普洱市是彝族的聚居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江城县。其余各县、区均有分布。彝族的支系较多,有40多种称谓,其中,居住在普洱市境内的有“倮倮”“香堂”“蒙化”“拉乌”“阿列”“咪哩”“腊鲁”“聂苏”等。由于居住分散,不同地区的彝族有不同的支系,称谓不同,服饰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的语言上也存在着差异。在普洱的彝族多数操彝族6大方言中的西部和南部方言,也有一部分操北部方言。普洱的彝族中各个支系的来源不相同:聂苏支系于清朝初期从玉溪地区的峨山县一带迁来;拉乌支系从玉溪地区新平县迁来;蒙化支系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大理巍山县一带迁来;香堂支系多数是彝族农民李文学领导的哀牢山区各民族起义失败后迁入的。“倮倮泼”支系、“阿列”支系生活在普洱的年代较久远,迁徙活动范围不大。彝族各支系中都融合了为数不少的明朝、清朝时期迁徙来的内地汉族移民,其中蒙化支系中这部分人最多。
“毕摩”是彝族对从事祭祀活动祭师的称呼,意思包含:知道的事情多,会讲得通彝族“古根”,会念各种咒语,会看鸡骨卦、猪肝卦、树枝卦、鸡蛋卦等多式多样的卦相。学术界称之为“经师”,亦有:毕姆、比莫、白母、呗耄、白莫等各种称谓。“毕摩”多系父子相传,不是专职,无固定报酬,平时不脱离生产。由于“毕摩”知晓的事情多,能通晓彝文和彝文经书,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人与神灵相通的媒介,每逢寨里举行重大活动,如祭竜、起房盖屋、娶亲嫁女、丧葬吊孝等都离不开“毕摩”。“毕摩”在从事祭祀活动中,手持文献,引经据典,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者,继承者和传播人。“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很高,深受人们尊重,一经取得“毕摩”的称号,便终身享有念咒祈祷的权力。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普洱彝族自称、他称有“密撒泼”“腊鲁泼”“聂苏泼”“纳苏泼”“罗罗泼”“诺苏泼”“咪哩”“香堂”“阿鲁”“阿宗”“蒙化”“拉乌”等。其中,“倮倮”一词在彝语中意为虎、竜。“聂苏泼”“纳苏泼”“诺苏泼”等几种不同的称谓,都是彝语方言差异造成的“聂、纳、诺”汉意为“黑”,“苏”汉音为浩大、活的意思。历史上,彝族分为“白夷”“黑夷”两大族系,其中“黑夷”历史上称为“乌蛮”的一部分。彝族绝大部分说本民族语言,兼操汉语;香堂支系中除能讲彝语外,大多数人还能以汉语为交际语言。彝族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由于彝族的知识分子“毕摩”是彝族文字的掌握者和传播者,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毕摩文”。彝族文字是记录彝族语言的书写符号,彝族人民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文字,并运用它书写下了大量的古籍。普洱历史上没有开办过彝文私塾或学校,彝文的传播,采取师傅传徒弟的办法个别教授,加之彝文不作通用文字。普洱尚存的彝文古籍手抄本有《诺叶》《洪水连天》《作泊布》《彝族情歌》《择日历书》《彝族医药书》等70多卷。
彝族中流行的舞蹈有跳笙舞、七姑娘舞、烟盒舞、虎脊舞、穿花鹞子翻身舞等。以跳笙舞最为普及,跳法很多,有三跺脚、拖慢步、小歪腰、白鱼翻身、竜摆尾、公鸡领母鸡、老牛拖稻草、老虎抱仔、老倌插豆架、黄鼠狼偷蜂蜜舞等。跳笙是一种集体性的娱乐舞蹈,通常用笛子、芦笙、三弦等乐器伴奏,参加人数不限,大家围成个圆圈,跳笙者伴和曲调,边跳边唱,舞步整齐、豪放,歌声高亢、激昂。彝族曲调种类繁多,最为流行的是唱山歌。山歌分两种,一种是可以在家里唱的,包括祝酒歌、贺年歌、生产歌等;另一种是只能在山上唱的情歌,唱情歌时比较谨慎,辈分不同的人在场就不能唱。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的主要社交活动,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男女青年,在唱山歌前须预先约定时间、地点,并互相留下烟盒、银首饰等物品,作为“当头”,以示守信。到预订的时间(一般是晚上),男女双方各自邀请上五六人,到约定地点烧起一堆篝火,尽情地对唱,有时唱到深夜,甚至唱到黎明,有的人通过唱山歌互相产生了爱慕之心,然后,由男方告知自己的父母,托媒说亲,最终结为夫妻。
彝族的节日以春节、“火把节”“祭竜节”最为隆重。每个节日的活动都与信奉祖先和自然神灵分不开,而且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正月过春节,二月“打扫寨子”“祭竜”献祭庙房、“献水神”,四月做“重阳会,献竜山”,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七月十五日接祖先,八月十五日蒸糕献月亮,冬至吃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