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音像 >> 方志里的普洱 >> 正文  

《方志里的普洱》第十八期:哈尼族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4/10/18 点击:1373

 

(刀咏/摄)

哈尼族是普洱人口最多的世居少数民族,元朝的文献中称为“斡尼”或“禾尼”。其主要居住区域,包括墨江、江城、宁洱、思茅、镇沅和景谷山区,内部在政治上尚未形成大的集团。明朝时期,哈尼族居住区域基本沿袭元代未变。在名称上,除沿用元代“斡尼”外,又写作“窝泥”或“和泥”和“倭尼”。明朝在哈尼族聚居地设置的土司有:马竜他郎长官司(墨江境内)、景东府、镇沅府、禄谷寨长官司(镇沅境内)、威远御夷州(景谷)、者乐甸长官司(镇沅境内),钮兀御夷长官司(江城)等。“禾尼”中尚未产生较大的地方贵族,亦缺乏进入奴隶制或封建制经济基础。因此,在众多的府、州、长官司中,仅有马竜他郎长官司和钮兀长官司由哈尼族担任长官职,其余职官皆为他族担任。清代,清王朝在普洱的统治日益加强,汉文献中出现了卡堕、卡多、布都、碧约、白宏、补角、布孔、切弟、奇弟、西摩洛、腊米、堕塔、阿里卡多、阿古卡多、雅尼、哦怒、嘎都、哈尼等数十种对哈尼族的称谓。民国年间,哈尼族称呼及分布区域基本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广大人民的愿望,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村寨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带有地缘性的氏族社会组织,各村寨之间没有统属关系,“竜头”“嫫庇”“贝母”等是哈尼族村寨的管理者和宗教祭师。“竜头”,哈尼族称“阿摩擦”,有正副之分,抽签产生,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条件是由30岁以上有妻室儿女的男性担任,中选者可司职办事亦可委托别人代职务事,其职责是主持寨内祭祀活动、调解寨内外的各种纠纷、安排农事活动等。“嫫庇”“贝母”,是哈尼族对祭师的尊称,有知晓的事情多,会念各种咒语,讲得通“古根”(哈尼族迁徙史诗),懂得婚礼、葬仪、祭祀等规矩,会看懂各式各样占卜卦相的含义。

哈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彝语支,分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等3种方言和若干种次方言、无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以红河哈尼族方言为基础,创造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但未在普洱试验推行。

哈尼族的歌谣有若干种固定的调式,各种调式又可合唱多种调子,各调间唱词不同,吟唱的时间、场所有严格的限制。情歌有《麻达嘎》《自多沙子嘎》《啦叭卡》《扎宙啦叭卡》《麻达》《乌扎》等,这类调子可独唱,亦可对唱,遣词用句贴切,直接表达男女爱恋之情,只能在野外唱,忌在家中唱,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唱,故又通称“过山调”。叙事歌有《阿迷车》《阿迷珠》《阿呀啦呀》《当橄蔗》《阿呵哈呵》《节撮节》《切妞都耶》等。可以在各种场所唱,亦可唱生产调、生活调、喜调、贺生调、嫁女调、“古根”调等。酒歌,又叫“自泊朵拉”,可用来演唱狩猎调、播种调、收获调、老人调、喜庆调、迎客调、过年歌。摇篮曲有《团阶咧团》《术巴拉列列》《阿戈》《萨拉歌》等。可唱哄娃娃调、摇儿调、放牛调、儿歌等。祭祀歌有《莫撮撮》,可唱丧葬调、指路歌、叫魂歌等。猜谜调有《地嘟啦嘟和阿尼色》,用来演唱猜谜调。

哈尼族舞蹈尚处在集体舞阶段,跳法简单,动作变化不大,彼此手拉手或面对面,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边跳边唱,通常由1人—2人领唱,众人和声,伴以器乐,常见的哈尼族舞蹈有嘎尼尼舞,节日庆典时跳,男女对舞,不受人数,时间限制。

哈尼族山寨多数建在半山腰或大山缓坡地带,村寨周围蓄有茂盛的树林,流有长年不断的溪水。一旦选定某一地方建寨,先要确定寨神的位置,称为竜林,培植竜林内的树木,或是划定一片保护林,严禁在竜林内砍伐树木。哈尼族新房建成后,要举行进新房仪式,要杀猪、鸡等祭献家神、灶神。入宅时,寨人要来贺新房,一般是送酒、米、鸡、腊肉等礼物,说一些吉利的话,唱《贺新房调》,跳《嘎尼尼舞》,主人家则设宴款待。

哈尼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和原始崇拜密切相关,由于支系繁多和居住分散等地理因素的原因,节日亦多种多样,有的原属全民族性的节日。由于时间差或农事活动的季节差,逐步分化为各个支系所独有,全民性的节日也明显存在着名称、时间、活动内容的殊异;有的节日更是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而兴。哈尼族全民性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吃新米节、春节和十月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