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音像 >> 方志里的普洱 >> 正文  

《方志里的普洱》第十七期:普洱的世居民族​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4/10/9 点击:1890

 

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的普洱市,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典型。

先秦时期,在云南境内活动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氐羌、百濮和百越三大族系的部落群体。追根溯源,普洱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瑶族、白族、苗族、傈僳族、蒙古族、景颇族,与氐羌、百濮和百越三大族系都有着源远流长的血脉关系。

普洱市多民族的形成,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按语言属划分,哈尼、彝、拉祜、白、傈僳、景颇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傣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苗族、瑶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佤族、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回族均操汉语。佤族、布朗族是普洱境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其他各族进入普洱市的时间先后不一。彝、哈尼、拉祜等族在隋朝就有一部分从洱海流域进入景东的哀牢山区,此后逐渐向南和向西迁徙,进入景谷、宁洱、思茅、墨江及澜沧等地;傣族约于唐代就有居民生活在川河流域,但大部分是元末明初从元江流域和勐卯(德宏瑞丽一带)迁入景东、墨江、景谷、孟连和澜沧等地的;蒙古族于明朝前期迁入镇沅;苗、瑶族于清朝中期后分别从楚雄、文山、红河等地迁入景东、墨江、江城等地;傈僳、景颇族于清末从保山、临沧等地迁入澜沧、孟连、西盟等地;回族于明清时期从通海、巍山、大理等地迁入。自秦汉以来,普洱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趋密切。14 个世居民族汇集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不论聚居、杂居或散居,都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发展自我,同时各自又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和思想情操。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平衡,有的民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形态,有的民族处于原始氏族公社制经济形态,也有的民族保持了比较完整的母系社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同步跨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