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城全景
(追光影 摄)
西汉时,今西盟县地属哀牢国辖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管辖。南诏属永昌节度。大理沿南诏旧制属永昌节度,后改属永昌府。元至正十五年(1355),元设平缅宣慰司。天历二年(1329)元设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西盟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在孟定路东南增设木连路,今西盟属木连路。明设麓川平缅宣慰司。明永乐四年(1406),设孟琏长官司,隶属于麓川平缅宣慰司。明代“三征麓川”后,设孟琏长官司。清初,孟琏土官归附清,其地设立孟连长官司,隶属永昌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孟连长官司升级为孟连宣抚司。乾隆二十九年(1764),孟连宣抚司由永昌府划予顺宁府;光绪二十年(1894),孟连宣抚司又由顺宁府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1913年,民国政府裁直隶镇边抚夷厅设镇边县;1915年,改为澜沧县,辖有今西盟地。1929年,设西盟区,1939年后改称西盟乡,属澜沧县。1950年,设立西盟区人民政府,隶属澜沧县。1956年,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同年10月,澜沧县所属的西盟山区划出、设立西盟县。1965年,西盟县改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并沿用至今。
西盟名称的来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西盟为拉祜族语,“西”为金子,“盟”为地方,即产金子的地方;第二种说法源自清末拉祜族头领的故事,佛教与各大少数民族部落头领立下誓约,以三佛祖为首统治西盟,西盟即纪念当时的盟誓;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西盟乃佛教用语“须弥”的转音,“须弥”曾写作“西明”,后演化为“西盟”。以上三种说法,现多认为第一种说法最为可信。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西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青翠的阿佤山连绵不绝,茂密的森林掩映着清澈的河水,蒸腾出的云海映在平静的水面上,自是西盟独有胜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西盟先后赢得了“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特色旅游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城”。以佤族为主的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沃土上,悠扬的山歌,曼妙的舞蹈,是当地人民表达对家乡故土热爱的方式。佤族美食闻名遐迩,香醇的水酒,美味的鸡肉稀饭,无一不保留着自然的气息,随时唤醒食客们的味蕾。“蜜蜂酿得百花蜜,黄牛流转青山前”,绿色有机也是这里生态农业的标签。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西盟县,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是“人类童年·西盟佤部落”。大量的神话史诗、诗歌谚语、服饰歌舞、民居习俗,都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2014年,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赴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成为全国首个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县级民族文化工作队。脱贫攻坚现实题材文艺精品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
早在2018年,西盟县就已经正式脱贫,成为最先实现这一目标的直过民族地区。回首过去,西盟的历史源远流长,眺望未来,西盟的前程同样华美锦绣。西盟,以它的忠诚和热忱,在西南边陲时刻拱卫着神州大地。山高路远,不移西盟之志,发展奋进,不改绿水青山。只有当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之时,才是人类发展的至美境界。西盟,从这份和谐走来,也必将走向更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