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有祯(1910~1934),又名罗有成,出生于宁洱县等雅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罗有祯从小聪明好学,历年考试成绩优秀,高小毕业后,于1928年春考入普洱云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
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有着浓厚的革命气氛。《新青年》、《新潮》、《向导》、《东方》等进步书刊,经过不同的渠道源源传入学校,备受学生欢迎。罗有祯借“旅普同学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9年,第四师范暴发了一起学潮,学生们反对个别不称职教员,揭露校长赵家珍独断专横,提出打倒军阀的口号,推派学生代表到省教育厅请愿。校方勾结官府对学生威逼利诱,并逮捕部分学生企图阻止学潮。罗有祯与同学们一面积极营救被捕的同学,一面推派代表向县府孙天霖申诉理由,强烈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历时三个月的学潮,最终取得胜利,学校被迫辞退了不称职教员,省教育厅罢免了赵家珍的校长职务。经过这次学潮,罗有祯经李得春(李晓村)介绍,加入了共青团。1930年初,罗有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昆明师资训练班。同年秋天,蒋介石对中央红军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云南军阀也加紧了对革命人民的镇压,大肆逮捕、枪杀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罗有祯亲眼目睹了中共云南地下党省委书记王德三及地下党其他负责人李国柱、张经辰、吴澄同时被杀害的惨景,激起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仇恨,更坚定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就在同年,他毅然转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初,罗有祯从昆明师资训练班学习结束,由于成绩优秀,分配到市郊大普吉小学,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凭着他的才能,很快就博得了学生、家长的喜欢。教学空余时间,罗有祯出入农家,访贫问苦,与群众鱼水相融。罗有祯几次进城找原来党小组中的两个党员联系,在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下,凭听到的一点线索说可以到四川去找中共党组织。他就辞去教员,卖掉全部行李作路费,毅然踏上了从昆明到四川的遥远路程。在四川成都,党组织遭受破坏的程度并不逊于云南。在茫茫人海中,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寻遍了每一个小巷、角落,却毫无党组织的线索。在找组织无望,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他沿途打工,一路乞讨,回到昆明。回到昆明没几天,他的行踪引起了谍察人员的注意,被国民党政府以“共党嫌疑犯”逮捕入狱。在狱中,他经受住敌人的酷刑审讯,镇定自若,巧妙与敌人周旋,始终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敌人因查无证据,最后只好将他释放。
罗有祯出狱后,很快找到了原来的一个党小组成员,两人相见,喜出望外,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党组织。于是决定学走井冈山革命之路,回宁洱老家,开展农村革命运动,组织农民暴动。1932年秋,他们两一起回到了自己的故里——宁洱。宁洱山脉纵横、涧水交错,崇山峻岭之中环抱着一个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政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村寨,那里农民生活虽困苦不堪,但敌人的统治力量较为薄弱,党的活动较为容易开展,曾经建立过中共宁洱特支,在优秀的共产党员杨正元的组织领导下,发展过一批党团员,建立过“互济会”组织,有着相当厚实的群众基础。罗有祯回到家乡后以教书为掩护,走村串寨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人民起来斗争,并设法联络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团员以及互济会成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队伍,将这一地区的革命运动逐渐推向高潮。
1932年,为了扩大革命影响,罗有祯到江城县小学、九如乡(今洛捷乡)对门寨和三家村小学教书,与他一起回宁洱的另一名党员以种牛痘为名跟随前往。他们给学生、教师、农民和国防队士兵传阅进步书籍,教唱进步歌曲,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研讨进步思想。不久,罗有祯的革命活动被王秩伦侦知告密,江城县国民党政府又恨又怕,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将罗有祯、朱辉文、冯至学三人逮捕关押。在关押期间,反动当局对罗有祯施展了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但还是得不到任何“罪证”和“口供”,后经当地开明绅士出面保释,将罗有祯等三人释放,随即将罗有桢“驱逐出(江城县)境”。
1933年,罗有祯返回宁洱等雅,虽遭两次入狱磨难,但他的意志并未消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念更加强烈。他与早期加入“互济会”的表哥罗承美紧密联系,共同深入宁洱的勐先、等雅、普义、同心和江城宝藏等地,广泛联系早期的农民互济会成员、青年读书会会员,发动受苦受难的百姓,准备向地方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1932年和1933年,宁洱县连续两年遭灾,粮食大减,但是官府的田赋、地主的租谷却照征照交,颗粒不少。罗有祯看到民怨沸腾,认为这是发动武装斗争的大好时机,遂加紧了宣传发动工作。本义、团山一带的农民首先积极响应,联合起来共同清算了本义乡乡长罗恒钰和等雅区团总罗恒寅,大大鼓舞了周围村寨人民团结斗争的积极性。罗有祯、罗承美把分散在各地的互济会员组织起来,并把李保甲、杨恒良、李嘉发等呼啸山林数年的几支绿林队伍争取过来,组成了一支200余人枪的武装联合队伍。
1934年春,等雅、普义、勐先、同心等地响应起义的农民,汇集到勐先回龙寨草皮街胡灿林家,正式组织起义军队伍。起义军队伍下编5个大队,大家一致推举罗有祯为总指挥,李保甲为副总指挥兼大队长。他们把口号写在大红旗上,旗角标上各自互济会的名称。罗有祯计划先攻打江城勐野井盐厂,为义军筹措资金、枪械,然后攻打江城县城,作为根据地,最后向思普全区发展;规定了联络暗语(即“笛”,哈尼语“打”的意思)、队伍纪律。
1934年4月13日,义军在江城县宝藏区唱聘寨集中,队伍增至300余人。上午7时,开始攻打勐野井,遭遇驻井团丁及各商家兵丁顽强抵抗而撤出。下午1时,义军重组兵力,出动150余人,分三路再次攻打勐野井。经过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攻下勐野井,击毙反动灶商娄际泰、团队长周乔洪及团兵6人,缴获各种枪械30余支,子弹数百发,骡马20匹,还有大批银钱财物。义军打开仓库,把食盐、铜钱救济给当地的贫苦农民。义军唱着凯旋之歌,肩扛着缴获的战利品,于当天夜晚撤回到团山、密麻岔河一带,继续发动群众。
攻下勐野井之后,义军声势大振,队伍不断扩大,参加暴动的农民固定的有500多人,团山、岔河一带成了人民的天下,地主、豪绅们惶恐不安,东躲西藏,只顾逃命。攻下勐野井的消息震惊了云南省政府,省主席龙云下令普洱殖边督办公署,责令杨益谦任“剿匪总指挥”,调集兵力,迅速扑灭。杨益谦召集宁洱、墨江、思茅、景谷、江城五县县长,成立“联合剿匪指挥部”,出动两个正规营兵力协同五县民团配合进剿。江城县长李文新,因勐野井事件而被云南省政府“撤职留缉”处分,他督率团兵配合围剿农民起义军。大规模的围剿开始后,罗有祯、罗承美率领队伍到较为隐蔽的岔河摆衣箐河边休整,准备联合其他队伍再战。被清算的团总罗恒寅、恶霸地主罗恒钰在起义队伍中收买了叛徒杨元春、黄小绕,残酷地杀害了罗有祯、罗承美。
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被害后,队伍失去了统一指挥。在国民党正规军和五县民团的大举进攻下,到1934年8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江城县长李文新割下罗有祯的耳朵拿回县城,钉在勐烈街十字岔口的墙上“示众”。但是,思普区人民没有被强大的敌人所吓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更大规模的革命武装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49年3月,宁洱全县解放,1950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等雅、勐先等各族人民公审反革命恶霸地主,将杀害罗有祯、罗承美等革命烈士的指使者罗恒寅、罗恒钰押至罗有祯、罗承美烈士墓前就地镇压,祭奠烈士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