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海纵览 >> 回忆与思考 >> 正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3/1/31 点击:4063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教育被摆在了首位。

在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进行整体论述、作出整体部署,是报告的一大亮点。它论述了我们将来要办什么样的教育?要发展什么样的科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论断,结合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实践和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相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将成为其最重要的基础。

一、教育是人才的支撑

《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教育在三者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育成,都需要通过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撑,离开了教育发展,科技和人才便成了无本之木,人才和教育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我们要想有强大的人才支撑,必须要有发达的教育;没有发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充沛的人才,也很难掌握先进技术。2017年,世界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如:加拿大为14.6年,澳大利亚为14.4年,英国为14年,芬兰为13.5年,美国为13.4年,法国为13.1年,日本为11.1年,这些国家都是义务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我国15岁以上年龄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1年,低于上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正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高,所以许多高精尖人才才聚集到这些国家,使得他们掌握着各领域的高科技成果。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手段,是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它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发挥着牵引性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及战略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从而推动实现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对重大科技战略的需求;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审慎思维、爱国情怀、创新品质、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的前沿型、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实现科技创新。

二、人才是教育的主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背后的逻辑是清晰,人才的产生又赖于教育的发展,任何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才能成长为人才。人才是掌握高级技能、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力的代表。生产力要想提高,必须拥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从逻辑上看,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那么,人的创造力就要从现代性的教育中来,而现代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所以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培养既有社会担当又具个性品德的人,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所以,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国际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是一个重要指标。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演进,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一形势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担负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教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作用是一贯的,而其战略性作用主要缘于创新驱动的要求。教育对创新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和直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强国离不开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科技、人才相结合的系统思维发展教育,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

三、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源动力

科技源于教育生产和人才创造,又对两者形成反向影响和促动,离开了科技助推,教育和人才便成了无源之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故此,以科技为切入的教育、人才三者关系,核心在于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在于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内,更好发挥科学研究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通过教育力量和人才力量的更好注入,在各类“卡脖子”技术上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与此同时,从更好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认识出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全面创新的制度基础。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学治理,切实在民族发展、人类发展的科技创新创造上把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

四、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概念和伟大的创造,表明我们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勇于闯出一条中国道路,给出一个中国方案,提出一套中国学说,在理论上具有十分宝贵的原创价值和鲜明的原创特色。

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要迈入现代化的人口总数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也因为规模巨大,任务繁重,所以要想使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整体性迈入现代化,就对我国经济总量、环境支撑能力、社会治理能力、资源供给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要求。

因为,我国现代化的道路与西方模式不同,我们的现代化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一块也不能少。所以要使全社会、全领域的人群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被落下,整体提高、共同前进,就必须保证在一些特殊地区、特别群体中投入更多资源。

因为,我国追求的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以我们的现代化之路要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上,花更大投入和代价,让各个系统维持协调、合适、科学的比例。

而要在上述相关领域发展更多学科,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处理好复杂系统化的关系,从根本上赋予这部分群体、这部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就需要从教育入手,让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巨大人口规模要迈入现代化,我们需要动员的力量也非常庞大,这要靠各行各业、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高素质人才支撑这项历史任务。”

同时,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首先,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知识和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好人才之基和知识之基。

其次,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部署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教育强国建设将在第一步完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战略资源和创新人才储备。

第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部署,体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承担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能使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风吹浪打中岿然不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第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部署,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涵,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所以中国要想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在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压,只有把教育、科技发展好,把人才培养好,才能在将来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根基。


 

镇沅县委党史研究室   陶有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383475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