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海纵览 >> 回忆与思考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案例——民族团结】探索建立接边民族地区维稳工作机制 绘出民族团结稳定和顺发展同心圆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2/5/10 点击:6625

引 言

墨江地处普洱市北大门,北与玉溪市新平县相连,东与玉溪市元江县和红河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3州(市)5县接壤地区99.8%以上属于山区、半山区,95%以上人口都是哈尼族。由于接边地区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影响,历史以来矛盾纷争不断,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压力巨大。而位于墨江县、红河县交界处的黑树林群众因水源、土地、山林等纷争,曾经冲突不断,酿成了不少械斗悲剧。据史料记载,械斗从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开始,一直延续了200多年,仅新中国成立后两地群众就发生过大规模群众械斗36起,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成为全省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地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黑树林”因为一场矛盾纠纷而出名,为争夺水源、土地、山林,两县接边群众间发生了大规模械斗事件。为此,1987年2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思茅地区(今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那哈2个区(14个乡、177个自然村),红河县三村、垤玛2个区(12个乡、131个自然村、)合并成立“黑树林特区”,设立“中共黑树林特区工委”和“黑树林特区办事处”,为副县级建制,由墨江代管。直至1988年5月21日才撤销“黑树林特区”。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新的矛盾在这一地区继续蔓延,困扰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2015年起,墨江县从维护接边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发展方面考虑,牵头协调红河、玉溪等州(市)接边地区党委、政府,探索建立了接边民族地区“383”维稳工作机制,这种群众工作法通过不断推广总结提升和转化实践运用,绘就出了接边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顺发展的同心圆,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很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为在民族地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有效接续乡村振兴打牢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接边地区“双胞兄弟”反目成仇


位于墨江县、红河县交界处的“黑树林村”极具特殊性,一个村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州)。以山为界进行划分,东北方向属于红河州红河县三村乡三村黑树林村民小组;西南方向为普洱市墨江县竜宾村黑树林村民小组,两地同叫黑树林村,如同“双胞兄弟”。但由于历史上矛盾纠纷不断,致使“双胞兄弟”断绝了来往。据当地村民介绍,大规模的械斗事件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较为频繁, 而近年来的争议则是主要聚焦在位于黑树林村的麂子山究竟属于墨江县还是红河县,两地村民一直存在争议,各级政府一直在调解,但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麂子山3986亩土地一直闲置,若是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均耕种面积增加,老百姓就可以增收。”墨江县政协委员、龙坝镇黑树林村民小组原组长胡培清说。多年来,双方都在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矛盾的升级,源于红河县黑树林村民小组小组长去世。”村民王批者说,其家属将他安葬在麂子山,想达到长期占有麂子山的目的,墨江县黑树林村民小组认为山地归属划分有争议,加之属于水源地,安葬死者会影响人畜饮水安全,便进行了劝阻,却遭到死者家属的反对,于是村民们便将死者的遗体挖了出来。死者家属及红河县黑树林村民小组的村民便将墨江县黑树林村民小组的庄稼砍倒,对方不甘示弱,拿起了砍刀……

“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前些年甚至有村民拿出自制的火药枪相互攻击。”胡培清说,“我老婆是红河县黑树林村民小组人,在矛盾冲突较为严重时,我们和老丈人家都不敢往来,因为一点小矛盾都有可能会引发械斗事件,老百姓们上街都很小心,没有三五成群结对都不敢上街,生怕发生纠纷会吃亏。”

“类似这样的纠纷冲突事件,在2015年前是时有发生的”现任墨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任墨江县龙坝镇党委书记仓小龙介绍说,“当时双边乡(镇)党委、政府的很多工作精力都投在了维护接边地区的稳定上。但由于很多矛盾纠纷历时较长,情况错综复杂,很多矛盾纠纷一直得不到有效化解,大家都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稳控好双方的群众,尽可能不使矛盾冲突升级扩大”。

但这样的处置方式始终只是权宜之计。要取得接边民族地区长远的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稳定应急处置机制以及推动接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383”维稳工作机制创和谐


2018年6月,一场名为“黑树林地区和谐工程建设暨民族团结联防联调联谊活动”在红河州红河县三村乡召开,来自红河州红河县、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三州(市)三县政法、公安、司法、民宗等部门及接边地区7个乡(镇)80余名代表出席参加活动,活动以“团结、稳定、建设、发展”为主题,通过交流联谊、座谈协调等形式共商接边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事宜。

“现在像这样的联防联调联谊活动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三州(市)接边乡(镇)轮流“坐庄”举办,大家通过联防联调联谊活动,共同磋商接边地区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些矛盾纠纷才逐步得以妥善化解”墨江县政法委副书记曹学兵介绍说。

而这个工作机制的逐步探索和系统建立,始于2015年。针对突出的接边民族地区矛盾纠纷问题和化解难题,墨江县政法委牵头组成工作组,深入接边地区乡(镇)广泛走访调研,全面开展涉边土地、林权、水源等领域矛盾纠纷大排查和综合分析研判,结合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与接边县、乡党委、政府座谈交流和协商联调,积极探索州际接边民族地区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子、新办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建立形成以“3级组织体系”、“8联工作法”和“3个保障机制”为核心的“383”接边民族地区维稳工作办法。2016年,墨江县正式全县推广运用“383”维稳工作机制。通过多年来不间断总结推广实施,墨江县接边民族地区矛盾纠纷逐年减少,呈现出了接边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顺发展的新局面。

“383”维稳工作机制主要内容及运行方式如下:

首先建立起县、乡(镇)、村组“3级”联防联调组织网络体系。以县、乡(镇)、村组联合调解委员会组织网络为主线,做到层层有组织,处处有眼线,事事有人抓。形成纵横成网、上下联通、相互协调覆盖州际接边地区的联防联调联控工作网络体系。

其次是建立健全联建、联防、联调、联通、联治、联谊、联控、联创的“8联工作法”长效机制。“联建”即涉及州际接边的双方或者多方,合力全面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基层党组织及经济、政治、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联防”即涉及州际接边的双方,利用各种途径、各种场合开展法制宣传,做好接边地区的社会稳定预防工作。“联调”即发生纠纷后,按属地管理原则无论对错、是非,在首先做好稳控工作的同时,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各负其责,分清责任后双方协商确定调处方案。“联通”即向对方公开成员单位及每一位成员的联系方式,及时互通信息,不让纠纷扩大、事态蔓延。“联治”即由双方维稳办牵头,及时研究制定涉及两县应急处置接边地区突发事件联合机制,同时,建立完善涉及两县联合依法处理接边地区个案体制机制、接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稳控属地群众、第一时间掌控事态发展、第一时间组织调处,第一时间报告上级的“六个第一”体系建设,及时有效地处置事件、稳控事态、维护稳定。“联谊”即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联系,增进感情,共建和谐。“联控”即通过建立健全双方应对危害公共安全的联合防范与处置合作机制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方案,确保信息互通,处置时保证资源共享,协力同心、降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联创”即通过共同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平安创建的办法措施,联合推进平安创建工作。

最后是健全完善州际接边地区社会治理组织与经费“3个保障”机制。即建立健全接边地区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联防联调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推进州际接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机制。同时,深入开展“州际接边地区党建长廊”等创建活动工作,为促进州际接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打牢基础。

墨江县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牵引,把加强和创新接边地区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从2016年起,把接边地区36个村联防联调工作经费按每村每年3000元的标准纳入到县级财政预算,把全县168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按每个调解委员会每年50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完善“以奖代补”、“以案定补”调解工作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接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接边产业带,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缓解接边地区群众纠纷,推进接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尤其随着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打赢脱贫攻坚硬战,聚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更是进一步有效巩固了接边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和顺、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如今,位于“黑树林地区”核心区的两个黑树林村民小组已难分彼此,已逐步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联四通”的融合发展新局面。“四联四通”就是:党建互联互建,互通政治,筑牢平安之本;经济互联互建,互通经贸,夯实平安之基;文化互联互建,互通民心,凝聚平安之魂;社会互联互建,互通和谐,实现平安之梦。”墨江县龙坝镇镇长王家庆介绍说。

每个月农历逢“二”逢“七”就是“黑树林街”,现在每逢街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两县周边村寨的群众把一些农特产品拿到街上交易,各地商贩也到街边摆摊设点,形成了接边地区较为有名的街市。街上出名的“哈尼平民饭店”,饭店位于墨江县境内,房主是墨江县龙坝镇竜宾村黑树林村民小组人,饭店老板是红河县三村人,这间饭店的女主人介绍说:“这几年,两边关系缓和了,黑树林街也热闹了起来,于是才租房开了饭店做生意,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通过不断探索运用完善,墨江县接边地区维护稳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社会的认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墨江县荣获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被评定为“省级先进平安县”,县政法部门分获省级“大要案有功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启示与思考


面对接边区域面积大、范围广,民族多、人口密,纠纷多、问题杂,历时长、跨度大,维稳任务艰巨繁重的现实,墨江县始终坚持把促进接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抓紧抓实,针对问题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强化措施,以联防联调为基础,以人民调解为手段,以日常管控为方式,以维护稳定为目标,以促进发展为根本,探索推出的“383”维稳工作机制,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接边民族地区群众性纠纷械斗事件,形成了接边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顺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这种群众工作法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运用,是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共荣的有效探索和有益实践,为目前有力推进普洱市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维护稳定是民族地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确保稳定才能实现发展共荣。一个地区要发展,稳定是先决条件。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我们边疆民族地区,要把维护民族区域和谐稳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一切工作从维护民族地区保稳定、促发展、建和谐出发,锻造一批会做民族群众工作、善抓民族稳定工作的干部队伍。要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强化宣传教育,使边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增进民族共同性的交融,互相尊重和包容民族差异性,促进边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确妥善处理好民族地区间的矛盾纠纷问题,积极创新正确排解和消弭民族矛盾纠纷的新机制,在维护稳定中促进发展,在实现发展中筑牢稳定局面,使发展共荣成为民族地区的主旋律。

二、推动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矛盾问题的根本手段,只有实现发展才能确保稳定和顺。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许多矛盾纠纷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推动发展来解决。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化的使少数民族同胞享受到国家民族政策和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成果,使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要按照“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要求,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优化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只有广大民族地区群众形成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才会改变“越闹越穷、越穷越闹、争斗不休”的状况,才能确保民族地区稳定和顺。

三、联合共治是推进民族地区平稳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共治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平稳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发力、联合共治,尤其是涉及接边民族地区的矛盾纠纷问题,缺了哪一方都不行,少了哪个抓手都不够。“联建”能够全面形成“一盘棋”的工作组织体系,“联防”能够织密布局于“神经末梢”的工作体系,“联调”能够及时排除消弭矛盾冲突,“联通”能够便捷地互通信息,“联治”能够高效处突和有效化解,“联谊”能够增进交流、和谐共建,“联控”能够保证资源共享和掌控事态扩大,“联创”能够促进同心同力、共建共享。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才能真正共建和谐生态美丽幸福家园。

 

中共墨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董 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