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县(区)之窗 >> 思茅区 >> 正文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要做到“三个必须”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1/2/8 点击:1107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将开展党史教育,学习历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要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学者认为一切知识皆为历史。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利用历史,留下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各种体裁不计其数的史书史料和地方志。留下了贯通上下五千年的二十四史(加新元史、清史稿共二十六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著名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的本意即“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历史记载着过去,连结着现在,昭示着未来。我们了解一件事情,分析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件或人物的关联性、来龙去脉,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对我们当前的意义。党史新中国史记录着我们党自1921年以来的奋斗史、牺牲史,记录着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以来的探索史、成长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首先要重点了解这9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更加自觉地热爱党热爱国家,更加自觉地维护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其次要知道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从哪里来,要延伸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清朝及以前的中国古代史,更知道我们伟大祖国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绵长,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第三,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外国尤其是西方先进国家为什么在近代老是侵略中国,还得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同时,要具有全球通史、中国通史、大历史的视野和观念,对比同一历史时期中国、欧洲、美国等地发生了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人物,这样我们就更明白了东西方的差距,中国同世界的对比。这样我们才能学得深、悟得透。

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习历史要读原著悟原理,还得有正确的方法,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谨防被不正确的历史观绑架。第一要树立唯物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一种论调即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许多人也是认为英雄人物能够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上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其实,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第二要防止出现小姑娘论,就是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一切历史是当代史,是政治,可以为了现在的需要而对历史进行改写、修饰、打扮化妆;当然承认历史和当前的巨大联系是对的,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任后人无节制的打扮修饰。这样也会引发学习、认知的混乱。所以,我国对于日本修改有关侵华战争的历史显得非常重视。第三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古人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较量、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战场。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诋毁革命历史,认为当今中国的道路是“误入歧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否定党的领导。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于新中国史,一定要防止这两种论调。即利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来否认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或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来否认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其实,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运用。比如西周时提出的殷鉴不远观念,比如汉朝对秦朝历史经验教训的吸收、借鉴,唐朝对隋朝历史经验教训的吸收、利用,分别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创立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分别使汉朝、唐朝达到鼎盛,甚至达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期。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明白这样一个历史的逻辑,近代以来的历史最终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所以,作为一名党员和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有历史自觉,牢固树立历史思维,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有预见性地、努力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度过每一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委组织部   张新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416585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