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海纵览 >> 回忆与思考 >> 正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征文】——革命老区发展中的困难和愿景
——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坡脚村民小组探析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9/7/4 点击:9185

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坡脚村民小组是思茅革命老区所属范围,又名白嘟祺(彝语),距思茅城区17公里,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共有40户182人。坡脚曾是古茶马驿站,是思普革命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原磨思路及茶马古道都经过该村,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居民,许多都是当年赶马人的后裔。在坡脚和腊梅坡之间的茶马古道,是思茅区保存最完整、最完好的茶马古道,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近年来,坡脚小组依托茶马古道资源,借昆曼大通道优势,着手打造旅游业,全面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发展新产业,全力争创第四批全国文明村,一个道路畅通、村容整洁、绿树掩映、群众安康的秀美山村已悄然形成,不仅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展现了思茅区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

一、老区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坡脚村民小组,地处思宁公路边,区位优势较好,是思茅解放前夕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区域,为解放思茅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工作面不断扩大,情报信息和人员往来增加,为便于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同时兼顾来往联系人员的安全,需要相对固定的传递地点和接应之处,思普特支开辟了从坡脚到思茅的地下交通线,在思茅镇坡脚设立秘密交通联络站。党组织通过认真考查,把建立坡脚秘密交通联络站的具体工作交给有思想觉悟的坡脚群众王德全负责。由于坡脚经思茅的途中经常有土匪拦路抢劫,为了保证来往人员的安全,在坡脚建立了有20余名青年农民组成的地下民兵小分队,王德全任队长。交通联络站主要任务是负责传递来往信件,接送过往人员,供给食宿,保证安全。联络站建立两年,接送过往人员10余人,传递情报信件多起,没有出现过差错,在思茅党的地下工作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中,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坡脚的彝族儿女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与奉献,在与敌人的残酷斗争中,坡脚的人民群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解放历程中,老区的彝族人民,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坡脚彝族人民为思茅区的革命作出的牺牲与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二、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老区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白嘟祺的广大农民群众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生产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一)围绕恢复重建,展环境之美。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坡脚村民世代居住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但村民们以“6.03”地震恢复重建为契机,发扬团结协作,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紧密结合坡脚是茶马古道途径之地,以打造“茶马驿站”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业”为目标,对村庄、道路、公共文化场所和民房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已建成宽8米的入村主干道,6米宽的村内道路,3米宽的入户路,以及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全村建成了极具彝家风格的民居小楼,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茶马古道上独特的美丽驿站。

(二)弘扬红色文化,现人文之美。充分发挥坡脚作为思普区革命斗争秘密交通联络站旧址的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弘扬优秀的红色文化,以先辈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依托茶马驿站,紧紧围绕茶马古道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开展小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立了藏书2000余册的农家书屋,丰富了小组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立了由10余名小组妇女组成的坡脚文艺演出队,经常性参加镇村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深入开展“广场舞下乡”活动,把广场舞作为日常文娱活动来开展;围绕“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经常开展端午药膳、彝族火把节、中秋节蒸糕等节庆活动,极大丰富小组村民节庆文化生活。

(三)突出产业发展,育创业之美。坡脚立足于区位优势,以发展生产壮大经济为重点,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确定了以“茶马古道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将坡脚打造为集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旅游特色山寨”的发展思路。村民们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勇于创新、诚信经营,刻苦钻研技术、推进产业升级,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已形成以茶叶种植、蔬菜种植、牲畜(黄牛、山羊、土鸡)养殖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村组经济发展。

纵观白嘟祺自解放7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其很强的自给性和自立性。长期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往往强调经济总量而忽视了人均经济单量,经济发展的外援性远不如其他革命老区。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建设原本基础差、起点低,由于缺乏政策性的资金支持而长期在低水平上重复,所取得的建设成绩,主要是老区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历史起点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继续保持和发扬在革命斗争时期培养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白嘟祺既不属于国家传统的“老、少、边、穷”的扶持范围,又不属于非常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处于国家扶持政策框架的边缘地带,不能享受到更多的扶持政策,是今后上级政策制定和决策部门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特殊性问题。

三、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坡脚虽然地处交通路口,但属贫困民族地区,因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实际困难,生态环境差、土地贫瘠,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增收渠道狭窄,脱贫致富奔小康难度大,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的发展意识薄弱。虽然坡脚村民小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思茅的解放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奉献,但是在经济建设中,群众的经济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在政策层面上忽略了国家长期对老区经济建设的特殊扶持,在推进“三农”工作中,没有积极争取老区政策,没有充分发掘革命老区“金字招牌”的潜在优势,在争取项目、政策扶持的过程中,也没有树立“老区品牌”意识,没有做好“老区文章”,导致很多与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策及资金未能向坡脚倾斜,这是思茅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主观因素。

(二)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尽管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农民增收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但革命老区总体效果不太明显,农民增收的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坡脚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低,创业能力、致富能力差,又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频繁、抗灾救灾能力弱,导致农民隐性负担加重,贫困面加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度大。

(三)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收入微薄,经济困难农民尤其是特困户、五保户农民因无钱医治,小病拖、大病扛,自身无力就医,有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部分特困农户就医非常困难,卫生资源又主要集中于城区,难以适应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就医需要。由于无发展动力,村里的老弱病残多,很难留得住年轻人在家乡一心一意搞建设。

四、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景

(一)树立老区意识,做活老区文章,打响老区品牌。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坡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支持革命老区的解放事业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付出了牺牲,作出了贡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革命老区广大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小康。广大干部及群众,要树立老区意识,珍视、重视老区潜在的革命历史资源,融合现有或潜在的传统红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让这些资源优势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特别要争取、利用和发挥好国家对老区发展的政策,认真做好“革命老区”文章,打好“革命老区”品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研究老区政策、拓展老区政策、争取老区政策、用好老区政策、发挥老区政策效用上先行一步、做深一步。

(二)加强老区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坡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必须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重要举措。中央多次把三农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为革命老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老区的发展与其他地方相比,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们在革命老区建设实践中,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革命老区的一些特殊性,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方针,努力提升革命老区的农业综合效应。要围绕培育壮大种植业、养殖业、农业主导产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变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改善老区生活条件,增强跨越发展后劲。按“统筹规划、政府引导”的原则,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建设,连户路的建设,加大坡脚进组道路建设力度,增加通行能力。应积极争取加大扶持人畜分居工程的实施力度,抓住全省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安居工程的大好机遇,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解决坡脚农户居住环境问题。要留得住人,特别是年轻有为的人,传承革命老区传统的民族精神,发扬革命老区彝族党员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用红色旅游留住客人,留住乡愁。

革命老区必须保护和传承,将坡脚纳入“老、少、穷”的扶持框架内,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在财政投入和项目建设上给予坡脚更多的倾斜,增加对革命老区文化活动、村容改造和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改革开放40年来,坡脚作为思茅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民居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增收致富等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老区的发展,还需要群策群力的帮助和支持,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思茅区委党史研究室  方荣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440294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