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资政育人 >> 正文  

长征精神散论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6/10/13 点击:12435

 长征精神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挽救民族存亡,抵御外侮,历尽艰难险阻,在北上抗日的历史进程中生成发展起来的、融汇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风貌,凝聚了中华民族血脉的独特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成长史上贯穿始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它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量。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放弃了原定的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改组了中共中央领导机构,选举张闻天为党中央总书记,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领导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全党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4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甘陕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由红军长征的历程可知,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本质体现和升华。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率先高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就加强党的建设、红军建设、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为长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

长征精神是在红军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炼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负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红军历时一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宗旨意识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方面,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另一方面,人们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认识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可以把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支柱

“革命理想高于天。”漫漫征途洒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优秀儿女的忠骨。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战胜各种考验呢?那就是理想与信念的力量。广大的战士树立了要挽救中华民族、中国革命的共同理想,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一旦有了这样崇高的理想,就为全军官兵指明了方向,还为他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挽救中华民族,这决不是为一己之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如马克斯在他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一位老红军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正是靠着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无数先烈战死沙场。如果说懂得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话,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正是这样一支钢铁劲旅。

长征胜利表明: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艰苦奋斗是长征精神的特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浩气长存的长征精神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雪皑皑,野茫。高原寒,炊断粮。”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千里沼泽、连鸟兽都不能出没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风雪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红军战士在“爬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赢得了北上抗日的伟大胜利。

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严守纪律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对一个事业的兴旺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树立大局意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红军长征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境界。

长征出发前,红军将士面临着是跟着大队走,还是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选择问题。长征是在被迫无奈、密秘情况下开始准备的,没有也不可能征求大家的意见,是走是留,全由上级部门决定。上级部门一经决定,红军将士满意与否,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长征途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严守纪律,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倒,纪律似铁坚”。懋功会师时,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7团刚翻过雪山到达镇口,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他们原路返回盐井坪,为会师部队担任警戒。该团没有任何怨言,忍着饥饿、寒冷和极度疲劳,重翻夹金山,到达指定地点。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骚扰当地群众的生活,从而得到了沿途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这些都成为共产党严守纪律的历史佳话。

(四)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是长征精神的精随,是长征胜利的法宝。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辉典范,它是中国革命存亡的关键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有了英明的共产党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长征中灵活机动地变换战略战术,实行大范围机动战和运动战,采取声东击西,忽南忽北,避实就虚,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的重兵之间,创造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个个奇迹,最终胜利地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此间,每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每一套战略战术的科学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巨大胜利,无不凝结着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智慧结晶。

(五)心系群众是长征精神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长征时期,党坚持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长征途中,物质极其匮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紧密依靠群众,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长征途中,红军所过之地绝大多数是偏僻的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红军每到一地就积极动员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和革命武装。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六)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根本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群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红军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关头,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作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凝结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军长征虽然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立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创造价值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黙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弘扬长征精神的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颜仕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