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县(区)之窗 >> 景东 >> 正文  

景东县人民政权的建立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0/5/12 点击:26607

景东县各级人民政权的创建工作是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1949年11月23日,景东获得解放,而在此之前,景东就有了区、村建政的范例,并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边纵”九支队解放景东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原统治景东的梁星楼反动势力是由南向北被解放军逐出景东,于是,景东县民主建政工作也形成由南向北逐步向全县推开的特点。二是多头建政。在景东解放之前,九支队第二武工团及四十二团武装工作队分头在南区开展建政,在景东全境解放之后,又由九支队和八支队分区开展建政。三是历时时间长。由于景东辖区广大,加之其他原因,使全县建政时间拉得比较长,从1949年10月民乐区建政开始至1950年5月全县建政工作结束,历时近七个月。

南五区区村人民政权的建立

从1949年10月中旬开始至11月23日景东解放止,由九支队第二武工团及四十二团武装工作队在先期解放的南五区开展区、村民主建政。

1949年8月中旬,九支队第二武工团受中共宁洱地委及九支队司令部委派,前往缅宁开展新区建政工作。该团抵达澜沧江边马台渡口准备过江时,由于缅宁敌情发生了新的变化,该团未能按原计划行动,于是奉命留在平村建政。1949年9月下旬,地霸武装梁星楼贸然南犯勐统,进逼镇沅县城,威胁到思普解放区的安全。宁洱地委及九支队司令部在派出四十二团进剿梁星楼部的同时,决定第二武工团不再过江前往缅宁,留在景东南区开展新区建政,配合四十二团解放景东。武工团接受这一新任务后,即于10月上旬结束平村建政,中旬推进景东民乐建政,景东民主建政从此拉开了帷幕。该团在景东新区的建政工作,基本上按在平村摸索总结出来的方法、步骤进行:第一步,先按一个区队包干一两个村的办法,把全体团员安排到各个村寨,通过开展助民劳动、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宣传党的政策,把群众发动起来,从中教育、培养一批建政积极分子。同时做好当地中上层士绅的统战工作,让他们支持、协助开展工作。第二步,群众初步发动起来后,通过民主选举建立村人民政府,同时组织起各村民兵、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第三步,在大部分村建立人民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民主选举建立区人民政府。同时建立区民兵模范队、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由于有了平村建政的实践经验,因而第二武工团进入民乐后,建政工作开展的比较快,仅用10天左右时间就完成了全区6个村中4个村的民主建政任务,建立了景东第一批村级人民政权。10月20日,景东县第一个区级人民政权——民乐区人民政府成立。武工团派戴群担任区长,由当地群众选举刀克良(傣族开明士绅)任副区长。10月下旬,武工团转到小景谷建政。武工团仍以一个区队包干两个村建政的方法,仅用10天左右的时间建立了坝区4个村的村级人民政权。11月上旬,景谷区人民政府成立,武工团派石安任区长,当地群众选举康建(开明士绅)任副区长。这是景东解放前建立的第二个区级人民政权。景谷区人民政府成立后,武工团派出一个区队推进泰和建政,但由于发生景谷李希哲反革命暴乱事件,以上计划未能实现。

除第二武工团先后在民乐、景谷区建政外,四十二团在进剿梁星楼部、解放景东的过程中,也同时在先期解放的南区开展了区、村民主建政工作。四十二团于10月中旬将梁部逐出南区进占中窝铺一线后,为了巩固进军景东南区、支援前线作战,团党委决定抽调三四十名军政干部,组成3个区武装工作队分赴新解放的勐大、里崴、振泰区发动群众,组织民兵筹建区、村民主政权工作。这些武装工作队以后便成为这3个区建政工作的骨干力量。除直接派出的工作队外,还由张一飞、车力主持在勐统办了一期农干培训班,为3个区建政培训了百余名基层建政骨干。当时由于景东还未获得全面解放,武装工作队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及筹集粮款支援前线作战,还未能在这3个区全面开展建政,但为以后建政工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由于第二武工团及四十二团武装工作队首先在南区开展了建政工作,不仅巩固了解放军进军景东后方,而且有力地配合、支援了解放景东的战斗,为解放军南下进剿李匪部及其以后解放军在勐大阻击、歼灭蒋残匪创造了稳固可*的后方根据地,同时也为景东解放后全面铺开建政工作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

南北分管和建政

景东解放前虽由“边纵”九支队第二武工团和四十二团武装工作队先期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建政工作,但当时的工作仅限于南五区。11月26日,八支队参战部队也从安定回师进驻景东县城。八、九支队会师景东县城后,由当时进驻景东两部队负责人共同举行联席会议,研究景东解放后的善后工作。经双方协商后决定:在景东归属未定的情况下(即归九支队领导还是归八支队领导),暂时组织一个过渡性政权机构,由两部队派代表参加并暂时配合工作;鉴于景东区域较大,为有利于开展工作,把景东辖区划分为两部分,由两个部队进行分管和建政。南区、中区和东区由九支队负责分管和建政,北区和西区由八支队负责分管和建政,城区则由两部队共同负则管理和建政。按照以上协议,两部队于12月1日联合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景东县临时人民政府筹备处。筹备处组成人员以九支队为主,由九支队四十二团五营教导员杨相才担任主任,滇西人民自卫团第三支队政治代表张向实任副主任。筹备处下设武装、财经、民政、文教4个股。县筹备处成立后,八、九支队留驻景东照管部队,一方面在筹备处内相互配合工作,共同筹建县临时人民政府,一方面在各自负责分管地区积极开展区、村民主建政。

在九支队负责分管的南区,由于景谷李希哲暴乱干扰而暂时中断建政工作。景东解放后,原来四十二团留在南区开展民运工作的地方武装工作队(此时已改称民工团)仍然立足南区的勐大、振泰、里崴继续开展民主建政,并随后插进到文井、永秀区开展建政。从1949年12月上旬至1950年1月上旬,民工团先后组建了勐大区人民政府(区长周仲生、副区长李兴武)和振泰、里崴、文井、永秀区人民政府筹备组。以上5个区,特别是开展建政较早的勐大、里崴、振泰区的村人民政权及民兵、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也大部分建立起来。在九支队分管的东区太平(太忠)、崇文(大街)、明善(花山)区,当时由于地方工作干部不足而暂未开展建政,但四十二团留驻景东作地方掩护工作的五营四连及彭学孔部蒋中伟大队组成武装工作队前往开展宣传发动群众,收缴梁星楼溃散人员枪支等项工作,不但起到稳定东区的作用,而且为以后开展民主建政打下了基础。

在八支队负责分管的北区鼠街、龙街及城区锦屏、清凉,也由该部留驻景东照管工作的第三支队60多人及其随后派来的景东地方工作队20多人分赴4个区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区村民主建政。12月上中旬,由该部组建了鼠街、龙街、锦屏、清凉区人民政府。在这4个区内的村人民政权及民兵、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也大部分建立起来。而由该部分管的西区,当时还没有来得及派人前往建政。12月下旬,八支队集中到祥云下庄街进行统一整编,八支队驻景东人员除部分已在县、区两级任职的干部继续留下照管工作外,其余大部分奉命撤回参加整编。

景东由八、九支队共同进行建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经过两部队的共同配合工作,不仅稳定了局势,安定了人心,而且初步发动了群众,进行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初创工作,为以后顺利开展和完成全县民主建政工作创造了条件。两部队配合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景东归属仍未确定,因此,八、九支队都各自作出了全面接管景东的部署,景东一度出现两个支队争相建政的局面。这种局面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直到1950年2月上旬景东正式划归思普地区管辖为止。

一方面,中共宁洱地委书记、九支队政委张华俊在解放军平息李希哲叛乱后,于12月下旬专程从宁洱到景谷召开会议,分别部署了四十二团等部进军冬瓜岭歼剿李润芝部的战斗行动及景、景、镇3个县的建党、建政工作。其中对景东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张华俊单独召集当时在景东的负责人张一飞、杨相才、王尧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作出具体部署:首先成立中共景东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由张一飞任书记,王尧、杨相才任委员;成立九支队景东整训总队,以召集整训梁星楼部溃散人员,委派杜军、李南山担任正、副队长,张一飞任政治特派员,林南任政治处主任;原已建立的县临时人民政府筹备处仍由杨相才任主任,在县工委的统一领到下,自上而下地建立县、区、村人民政权,领导恢复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作战,迎接配合野战军追歼蒋残匪;第二武工团迅速推进景东,在县工委统一领导下全面开展全县民主建政工作。景谷会议后,奉命派到景东主持党、政、军的工作人员于1950年1月上旬赶赴景东贯彻执行张华俊部署的任务。1月7日,杜军、张一飞带领林南、李飞鹏等部分工作干部和武装工作人员数十人到达景东县城。1月10日,景东县工委不挂牌、不公开和景东整训总队同时成立,并正式开展工作。除建立以上两个领到机构并继续保留县筹备处外,鉴于当时景东社会秩序比较混乱,还有必要建立一个对外公开和军政统一的领导机构。经县工委研究决定,并报宁洱地委批准,于1月中旬成立了以张一飞为主任,杜军、杨相才为副主任的临时指挥机构——景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景东军政工作。在此期间,第二武工团按张华俊部署率部推进景东,前往原建政的平村、民乐、景谷区清理参与李匪叛乱的人员并重新安排了这3个区的工作。之后,于1950年1月上旬转到振泰区配合四十二团工作队开展建政工作。建立振泰区政府后,武工团随即离开振泰前往西区开展建政。由于当时西区的永秀已由四十二团工作队在开展建政,加之获悉八支队派出的部队也前往景福建政,因此第二武工团未在永秀耽搁兼程赶往景福。1月20日到达勐片时,恰与八支队三十八团派到西区建政的一个营相遇。经两部负责人协商后,八支队的这个营随开往云县建政,第二武工团则留在景福区建政。景福区(包括原景福镇、五福乡)当时有永胜、勐片、仁和、五福4个大村14个分村。1月下旬,武工团两个区队分头包干完成了永胜、勐片2个大村的建政工作,建立了2个大村5个分村的村人民政府和民兵、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2月初,武工团还未及进行景福另2个大村的建政工作,也未及建立起该区人民政府,即奉县工委命令紧急出发前往路东、勐大一线参加堵击蒋残匪,该团在西区的建政工作因此而中断。

另一方面,在九支队对景东工作作出以上部署并加以实施的同时,八支队也进行了全面接管景东的部署。1949年12月26日,滇西地委书记、八支队政委陈家震指示并派张震远、张向实、凯行、李平4人组成景东区地委(后又改称蒙化区地委),代表滇西地委在这个地区处理有关问题并执行接收接管、收编改造非党地方武装,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各级人民政权以及领导恢复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任务。对于景东当时的工作,滇西地委及蒙化地工委还专门作了以下部署:由张向实(当时任蒙化敌工委副书记兼景谷临时县委书记)负责在景东处理一切有关接管的问题;派李再明到景东担任县长组建人民政府;整编后的三十八团除留一排人作地委工作和专署警卫外,全部派驻景东,以掩护景东地方工作并准备在接管景东后分派到各区开展建政;对当时以流窜回景东的姜尚文、余兆清等非党武装,致力争取政治方式解决并由滇西地委加以收编。以上部署仅实施了一部分,景东划归思普地区后,即停止实施。1950年2月上旬,中共云南省委正式确定将景东划归思普地区管辖,八支队将其派驻景东部队及地方工作人员全部撤出景东。至此,景东结束了由八、九支队各自建政的局面。景东同一在思普地委及派出的景东工委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全县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工作。

全县民主建政工作的顺利完成

2月中旬,第二武工团完成配合任务从勐大返回县城休整后,立即投入锦屏区开展建立人民政权工作。到2月下旬,完成该区民主建政,成立了区人民政府筹备组。原由八支队分管和建政的其他3个区,也由县工委派人去接管,并重新建立了区人民政府筹备组。到2月下旬,在全县17个区中已有13个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建政,其中已建立区人民政府的有平村、民乐、景谷、勐大、振泰5个区,已建立区人民政府筹备组的有里崴、文井、永秀、景福、安定、文龙、清凉、锦屏8个区。暂未开展建政的保甸、太平、崇文、明善4个区,也由县工委和县筹备处指定了临时负责人。这些为县临时人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月1日,经思普地委、行署批准,景东县临时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全县17个区代表团及景东城各界民众近万人参加了隆重庆祝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中共景东县工委书记,景东军政委员会主任张一飞代表思普地委、行署宣读了委任状:县长杨相才,副县长彭学孔,民政科长王尧,秘书科长陈锦文,财经科长张汝为、副科长万选荣,建设科长苏新仁,文教科长张启明,武装科长余兆清、副科长王绍周,人民法庭庭长彭学孔(兼)。新任县长杨相才作《景东县临时人民政府施政纲领》的报告。县临时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景东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县级人民新政府的诞生。军政委员会随之撤销。

景东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县工委、县临时人民政府按三种情况部署了全县的建政工作:已建立区人民政府的区,由各区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建政扫尾工作;已经开展建政,但未成立区人民政府的由各区筹备组负责筹建区、村人民政府和民兵、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在还未开展过民主建政的东三区,则由第二武工团负责建政。在县工委、县临时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建政工作迅速开展,加快了前进步伐。3月上旬,安定、里崴于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紧接着成立了区人民政府。3月8日,第二武工团从县城出发开赴太平、崇文、明善区建政。从3月中旬至4月下旬,第二武工团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完成了太平、崇文、明善区民主建政工作。与此同时,文井、永秀、景福区人民政府也先后成立。4月下旬,武工团结束东区建政后撤回清凉区建政。文龙、锦屏、保甸等区也加紧筹备建立区人民政府。5月上旬,清凉、保甸区人民政府相继成立。至此,除锦屏、文龙区未正式成立区政府外,其余各区都已成立区人民政府,全县建政工作到此结束。

经过民主建政,景东县所辖9镇11乡(即:南区的民乐镇、景谷镇、泰和镇、勐统镇、大井乡、里崴乡,西区的振兴乡、永秀乡、景福镇、五福乡、保甸乡,北区的安定镇、文龙乡,中区的锦屏镇、清凉乡、文井镇,东区的太平乡、忠义乡、崇文镇、明善乡)内建立了16个区人民政权。加上由第二武工团首先开展建政的平村区(原属缅宁县的一个区),景东县人民政府共辖17个区。6月6日,景东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景东县临时人民政府和各区临时人民政府统一改为县、区人民政府,临时人民政府时期宣告结束。5月下旬,把崇文、明善区合并建立崇明区。同时,平村区也正式划归临沧县管辖。这以后,景东县辖15个区,直到1957年12月重新划定县区范围止。

景东县人民政权的建立,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景东人民的封建统治,国民党在景东设置的县区保甲制也随之被砸烂,景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到下,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获得了新生,景东人民开始了人民民主生活的新时代。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景东解放后,县工委根据地委指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认真作好统战工作。

成立“景东整训总队”。景东整训总队成立于1950年1月10日,至4月底结束,历时近4个月。整训以政治整训为主,军事整训为辅,其任务是整训梁星楼溃散在乡官兵。经过整训,梁星楼部溃散在乡的500多名官兵,普通士兵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中队长以上人员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表示要悔过自新,*拢党和政府,不再以人民为敌,要重新做人。梁星楼部下的支队长王绍周、余兆清,是最先向解放军投城的人,表现较好,被委以“整训总队”副总队长职务,符合参军条件的士兵,还被批准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吸收为国家工作人员。

吸收开明士绅,留用部分旧职人员参政议政。县工委在领导建政工作中,首先注意挑选出身好、阶级立场稳、工作积极的贫雇农和部分中农出身的人为正职领到干部。同时,还吸收了19名出身于剥削家庭的开明士绅任副区长、5名任副科长,县区两级都留用了部分拥护人民政府、表现较好的旧职人员在人民政府里工作。

成立拥政会。把地主富农阶级的成年人组织成拥政会,向他们交代党的政策和主张,指出:只要不乱说乱动,不造谣破坏,拥护政府的政策法令,党和政府是会给予出路的。即使对人民犯了罪的人,只要痛改前非,规规矩矩做个自食其力的新人,政府和人民同样给予宽大处理。拥政会成立以后,普遍都订立守法公约,定期检查。任拥政会主席的一般都是有剥削但作恶不大,在民间有一定威望的开明士绅。锦屏区拥政会主席马熙泽,在解放前剥削过农民,参加了国民党,当过省参议员,县团总,镇沅县县长等职,但也做过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解放初在粮食困难时期,他向人民政府捐献1200公斤粮食,任协征委员会副主席时,他代头缴公粮,说服大粮户缴粮。由于他表现好,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省第一届各族各届人民代表大会。

景东解放后,县工委按照党的统战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了许多归附人心的工作。剥削阶级的恐共反共思想得到收敛,社会秩序由混乱走向稳定,征粮、组织农会、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和建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事实说明,党在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颜仕勇 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379478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