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资政育人 >> 正文  

乘风破浪会有时——思茅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思考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7/6/28 点击:23693

市党史研究室〓王〓黎

开展思茅市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课题工作以来,我们在进村入户调查,乡村资料收集、调研资料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目睹了“直过区”五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领略了兄弟民族群众跨越历史阶段,走向新的生活的风采,也感受到了边疆追赶内地的艰辛,体会到了“直过区”经济腾飞的沉重。同时也对“直过区”如何加快发展作了认真的思考。反思过去,面对现实,笔者试对“直过区”的困难、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看法和意见。

一、“直过区”处于一种“欠发展”状况

毋须置疑,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昔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少数民族告别了落后的游猎、游耕方式,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过上了今非昔比的幸福生活。“直接过渡”作为具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改革,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变革,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其成绩举世瞩目,其意义重大深远,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一项伟大的创举。

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极“左”路线干扰等因素影响,“直过区”的经济社会至今没有跟上内地发展的步伐。相对全市来说,“直过区”仍处于一种“欠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为:1、经济发展水平低

2003年,“直过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38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1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33元。“直过区”粮食种植以山地为主,绝大部分耕地是水肥不保的坡地和“雷响田”。有效灌溉面积低于10%,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耕作方式相对落后,形成广种薄收,旱涝不保的低单产、低效益、低水平生产。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单一,规模小,产量低,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除了少数的小矿点、农副产品加工点外,工业几乎是空白。山区交通不便,乡村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现象多,对外交往困难。通信、能源等基础建设落后,相当一部分村寨还没有通电通水。当地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滞后,信息交流不便,流通渠道不畅,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社会发展差距大

“直过区”教育滞后,“两基”攻坚难度大,人均受教育年限极低,据孟连县调查统计,该县拉祜族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2年,佤族为2.6年,澜沧500户2140人典型调查资料显示,少数民族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9年,文盲半文盲率为35%,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不能听说汉语。虽然说是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江城、孟连)和六年制义务教育(澜沧、西盟),但实际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与内地并不在一个水平上。而且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也比较多,小学六年级完学率仅为79.8%,初中完学率87%。教育水平低带来了人才的缺乏,群众的生产劳动技能水平不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致富带头人和科技明白人。“直过区”的科技投入少,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应用的总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低,一些在内地已开始更新的技术工艺在“直过区”还得不到推广应用,整个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率低,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低。由于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闭塞,“直过区”对外交流困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视野不开阔,思想观念难于更新,一些愚昧落后的意识、习俗和封建迷信活动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千人拥有的医务人员和病床数远远低于内地,山区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较低。

3、贫困仍是困扰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调查资料显示,“直过区“是全市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面大,整个“直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低于600元,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下;二是贫困程度深,不少山区群众仍居住在风雨难蔽、人畜混居的茅草房里,家中仅有简陋的生产生活用具,每年青黄不接时吃饭还需政府救济,因贫困而引起的子女掇学、就医困难情况较为常见,缺医少药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直过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均低于所在县的平均水平4—5年,生活质量和水平都相对较低。

4、生产生活环境差

“直过区”山高坡陡,海拔高差大,山地切割深,坡度大,15度以上的耕地多,缺水缺肥现象比较普遍。加之过去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等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一些不科学的开发造成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土壤沙石化,经常出现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冲毁农田地,有的村寨因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居住而被迫搬迁,有的地方人畜饮水解决不了,有的则因森林减少连烧柴都成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困难。

二、造成“直过区”欠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如前所述,“直过区”地处边远山区,除生产生活环境差外,距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远,村寨之间也有不少山水相隔,往来不便。山高水深的地貌造成修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远远大于内地,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正常的商品流通和人际交往都比较困难,山区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况。

二是其特殊的历史发展因素。“直过区”多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氏族制和封建领主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跨越度大,无论是经济基础或是思想文化基础都一时难以适应,跟不上发展。

三是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受历史和传统习惯影响,受客观条件制约,“直过区”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水平,如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商品经济观念淡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在社会生产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不敢承担风险,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保守思想;财富积累意识差,产权意识差,平均主义和“等、*、要”等等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滞后。我们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形成了一些管理定式,在实施体制转变的今天,“直过区”转型因上述三个因素影响而步伐缓慢,管理体制跟不上,许多方面还在沿袭老体制的工作定式,如管理上条块分割,部门各行其是,扶贫形不成合力;投资仍以传统的国家投入为主,以零星投入为主,很少社会投入和较大项目投入;分配基本上还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按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营中也体现出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重投产、轻管理,重产出、轻效益等计划经济的色彩。

五是对“直过区”的重视相对不够。应该说我们过去对“直过区”予以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帮助群众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习俗,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投入较多的资金,推广和普及实用生产技术,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考虑边疆的因素,过去对“直过区”过多的是强调稳定,没有把建设放在首位,扶贫多以救济式、“输血”式扶贫为主,“造血”式扶贫项目和建设性项目不多,大项目、大资金投入不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当一段时间发展重点放在沿海,“直过区”仍然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经济体制改革后,许多对边疆的特殊政策失效或部分失效,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和待遇如给予边疆民族地区的优惠物资、贷款等也没有了,“直过区”还是得不到发展机遇,与内地差距越拉越大。

三、“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思茅市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兄弟县区和周围乡村相比,“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而“直过区”的发展状况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直接影响到全市的发展大局。

——“直过区”面积597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16%,人口占104%,就全市扶贫面来说,占了总扶贫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是贫困人口中最贫困的部分,全市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可以这样说,“直过区”不脱贫,全市脱贫就是一句空话,“直过区”脱贫了,全市的扶贫任务就完成了一半以上。

——“直过区”全部是少数民族,而且其中的佤族和拉祜族群众人数在全族人口中占有较高比例,如加上临沧“直过区”的佤族和拉祜族群众,可以说解决了“直过区”的脱贫,就基本解决了国内这两个民族的贫困问题。其意义较为深远。

——“直过区”多处边疆,与缅甸两个特区接壤,国境线长,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境外形势复杂,一些敌对势力会利用宗教、文化、民族感情、亲缘关系对我进行渗透,容易造成群众思想上的混乱。历史上就曾有过境外以较优厚的物质条件引诱我边民外流的事件。经济社会发展上不去,群众生活困难,也会被敌对势力借以利用,对我进行非法活动,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对外形象。

四、“直过区”发展优势

虽然目前“直过区”经济社会与内地和周边乡村有较大差距,但从发展的眼光看,“直过区”有着自己的发展优势:

1、丰富的土地资源

“直过区”每平方公里仅为40人,人均农业种植面积在45亩以上,区内不少地方呈垂直性多样化气候,雨量充沛,适宜发展茶叶、水果、药材等山区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林业等多种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

2、丰富的矿产资源

“直过区”有铅、锌、锡、铜、铁、银、煤等多种矿藏分布,有不少矿藏品位高、储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3、相对的区位优势

“直过区”虽然地处边远,但与国外接壤的通道多,可以背*内地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各种经济文化技术交流合作,组织两国之间的跨境旅游等。

4、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直过区”的拉祜、佤、哈尼、瑶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不论是民俗传统、舞蹈、民歌、民乐还是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如加以开发利用和扩大宣传,做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对于加快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的。

5、独特的旅游景观

“直过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风光,有原始森林的神秘色彩,山峰陡峭,河流湍急,少数民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适于旅游度假,探险采风,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五、“直过区”发展对策思考

1、发展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直过区”虽然是一个“欠发展”的地方,但其战略地位重要,具有一定的资源和发展优势,开发前景较好,发展意义深远。发展、团结、稳定是“直过区”的主题。以现阶段而言,发展是第一位的。

“直过区”大多数群众生活水平还在贫困线下,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经济社会不可能腾飞,也只有这些群众脱贫了,我们的总体经济水平才能够提高。如果说解放五十多年,连人民群众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长此下去,我们何颜以见众多父老乡亲?况且,“直过区”贫困人口占思茅市贫困人口比例三分之一,这部分群众不脱贫,势必拉全市脱贫工作的后腿。加之“直过区”多处边疆,贫困问题解决不了,也直接影响我国的形象。因此,解决温饱是“直过区”当前发展最大的政治,我们一切工作都应服从脱贫这个中心任务。

“直过区”生态环境已不容乐观,过去的毁林开荒和一些不科学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森林覆盖下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地贫瘠,人畜饮水困难等等。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再不进行有效治理,如此延续下去,我们将面对一个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当前发展“直过区”经济社会应紧紧围绕脱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两条主线来进行。

2、主要措施

(1)打好基础

首先,打好农田水利基础。“直过区”国土面积大,耕地也不少,但耕地质量差,水利设施不足,有效灌溉面积少。山地中水土流失严重,肥力差,加之粗放耕作,平均单产仅为100公斤左右。同时,由于山地种植面积大,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打好农田水利基础是首要任务。应实施以下几项措施:

——退耕还林。从讲求效益的角度来看,“直过区”的耕地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每个劳动力近5亩的耕地使其耕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很多田地播种后就只等收获。投入太少,广种薄收的现象非常普遍。考虑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办法,通过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采取退耕还林的措施和林产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把山区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地都退下来,恢复生态林和种植经济林,以此减少五分之一的质量较差的耕地,保留耕作条件好的。促使农民集中精力,改变耕作习惯,增加投入,提高单产。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通过加快修建水库、沟渠和山区“五小”水利设施建设,增灌改灌农田,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使之达到50%以上,通过建设水平台地,改善耕地质量。达到农民人均一亩保水保肥的高稳产农田地,以高稳产农田地的最低标准单产400公斤计,每亩田地即可保证一个人的基本口粮,满足粮食需要量。

——采用各种增产技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运用各种良种良法,精耕细作,提高科学技术含量,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其次,打好交通运输基础。“直过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交通极为不便,给经济文化交往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商品要参与外面的交流,通过村社、乡村和县乡几道低等级公路的折腾,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完全失去了竞争能力。因此,要发展经济,解决好交通的“瓶颈”问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县乡公路。抓住解决县乡油路的机遇,争取用2—3年时间建设好县乡公路。使其达到畅通无阻,不影响县乡之间的人流物流。

——乡村公路和村社公路。以保基本畅通为目标,每年兴修一定里程新路,逐步提高路面等级。

——经济路。主要指连接重要经济发展地如茶场、咖啡基地、物资集散地等的公路,对发展沿途经济社会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必须投入较大力量,改善路面,提高等级。并以其为主线,构筑连接县、乡、村、社的公路网络。

——出口公路。即与外地、边境口岸的连接公路。以修建便捷的出口通道,提高公路等级,提高运输速度,降低营运成本为目标进行规划、修建。

修建的形式:县乡公路以县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进行;乡村和村社公路以“民办公助”为主要形式,多方争取支持和赞助,发动群众投资投劳进行;经济路则以基地企业为主、县乡补助为辅进行修建;出口公路以上级统筹安排为主,县乡积极配合,搞好征地拆迁、后勤服务进行修建。通过三至五年时间的努力,使交通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其三,打好教育科技基础。“直过区”发展不尽人意,人的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之一,必须把“治穷”和“治愚”结合起来,实施“素质扶贫”,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好。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还是要*教育。发展教育,一是要抓好基础教育,“直过区”虽然已实现“普九”或“普六”,但实际上是低标准的。还必须完善、巩固、提高,特别要注意在抓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同时提高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质量。二是要继续抓好扫盲工作,尽快实现45岁以下的青壮年脱盲。三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三加X”班、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还可以把扫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文化和劳动技能技术方面同时得到提高。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发展教育事业,除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舍等教学设施,逐步撤销“一师一校”点,改善集中办学条件等硬件建设外,还必须在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等软件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继续努力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一大批当地的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少数民族干部,掌握一定生产技能者,以这些人为骨干来带领广大群众一起脱贫致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要*提高科技水平。“直过区”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科学技术应用潜力比较大。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应从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入手,大量引进良种良法,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使广大群众树立依*科技增产增收的观念,自觉学科技用科技,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要重视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相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移风易俗,过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

此外,在打基础中,还要着重考虑通信、电力、人畜饮水、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赖以支撑启动的平台。

(2)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支柱产业

粮食生产在建立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种植高产优质水稻、旱稻、玉米等。以解决当地群众的吃饭问题为主,兼顾山区经济作物少,群众有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卖粮所得的实际。生产上既考虑增产,也要提高质量,既解决吃饭,也解决“票子”,达到自给有余的目的。经济作物以农民增收为主线,根据市场需要,发挥当地优势,因地制宜,种植茶叶、甘蔗、水果等,最终解决好增加经济收入问题。畜牧业以适宜山区发展的养牛、养羊、家禽等为主,通过科学示范,带动家庭养殖,扶持养殖大户,最终形成一定养殖规模。

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建立矿业、制糖、林产加工、建筑建材等本地工业,依托本地经济作物种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矿业开发上,要认真理顺机制,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避免乱开滥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抓住西部大开发实施电站、公路等项目建设的机遇,发展水泥、石材、建筑等行业。结合第一产业开发,发展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加工工业,实现农业和加工业的联动发展。

高度重视“直过区”的商品流通,组织好物流活动,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发展商品经济活动需要配套的经济中介、仓储等服务行业,让“直过区”的市场体系运转起来,形成一些商品集散中心,为“直过区”的农副产品打开销路,改变一些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现状,把“直过区”的经济活动纳入全省全国大市场的范围。充分发挥“直过区”的区位优势和独特人文景观,进行“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毗邻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开展边境贸易,互通有无。组织国内旅游和跨境旅游,以“直过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人文经济,创立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矿业、加工工业、商品流通、文化旅游等一批支柱产业,带动和促进整个“直过区”经济的发展。

(3)保护环境、恢复生态

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首要问题是固定耕地,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天保工程”的机遇,继续争取退耕还林项目,把那些轮歇地、“大字报地”、坡度在15度以上的山地都予以退耕,改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直过区”湿热多雨,光照充足,只要不砍不烧,几个雨季过去,便是满目青翠,就能保住水土。因此,退耕的关键在于坚持封山育林,要采取硬措施,坚决管住采伐,把树保住。

造林要处理好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解决好一个“谁种谁有”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造林积极性。

造林要讲求实际,讲究科学,在搞经济林的同时,特别要考虑天然林的保护,水源涵养林的种植。试设想采取如下模式:荒山以恢复天然林为主,实施封山育林,使其自然生长恢复。不能恢复的在山头种植杂木林、混交林保持水分,经济林、薪炭林或“坡改梯”尽量下移。不因发展经济林而影响生态,同时也兼顾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种植。营造一种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退耕还林与建设高稳产农田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固定的、能保证口粮种植的高稳产农田地,就保证不了杜绝毁林开荒和退耕还林,不搞好退耕还林,各种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肆虐,会严重影响高稳产农田地的建设和巩固。因此,必须两者统筹兼顾,同时实施。  (4)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在联结城乡关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在城乡物资交流和信息传递中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又可就地利用农村的农业原料和地方性的能矿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品零售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小城镇还有利于把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地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直过区”现状,可以考虑建设与工业发展结合的工业主导型小城镇;与矿产资源开发结合的工矿主导型小城镇;与自然人文资源的开发结合的旅游主导型小城镇;与交通优势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发展第三产业的交通主导型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特色农业主导型小城镇;与市场体系的发育结合的商贸主导型小城镇等等。通过发展一批小城镇群落,支持中心城市,幅射乡村,形成一个城乡之间紧密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网络,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保持可持续发展。要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科学合理地分布小城镇,使之在空间地域上形成有机的群体。要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不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和集体的建设积极性,鼓励一部分农民离土离村,积极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小城镇的管理运行体制要进行改革,放宽、放活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工商登记等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直过区”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在目前自己缺乏资金、技术开发的情况下,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厂商前来投资开发就更为必要。因此,转变观念,敞开山门,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应成为“直过区”发展战略之一。要进一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改善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外地、境外客商能够在这里实施开发,取得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转变观念,实施“国民待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直过区”与缅甸两个特区接壤,两国边民同族同宗,互相往来历史悠久,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发展边境贸易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好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组织好边贸进出口商品,扩大贸易额,考虑组织医务、各种加工技术、栽培技术、劳务等出口。此外,在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也应进一步扩大。利用两国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开展跨国旅游,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项目。

3、发展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集中资金搞建设。在项目建设中,困扰边疆贫困地区比较大的一道难题是:上级安排项目资金时一般都要求市县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维持正常运转都需要上级财政补助的市县,往往没有能力配套这些资金。但又不能放弃项目,只好硬撑着上,其结果也往往是项目实施不能完全到位。为解决这个问题,市委提出了集中整合资金,统筹安排项目的意见,各个系统或各个方面的扶持资金,由专职部门统一管理起来,集中用于经论证可行的项目,最终“各记其功”,这个办法应作为扶贫资金使用的一个基本操作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使资金能发挥最大效益。

——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直过区”的经济开发中,要吸取过去一些缺乏统筹规划,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教训,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如在矿业开发中,不搞盲目承包,或是简单买断经营一类的短期行为,而是要在勘测清楚的基础上,明确开发与保护的责任,避免乱开乱采,破坏资源的情况发生。在经济林木种植中,保持天然林与人工林的和谐,不影响自然生态等。

——在促进“直过区”的发展中注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快体制转型的步伐。如调整所有制结构比例,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改变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逐步建立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新的有序的市场流通运行机制,改变自发性、盲目性的无序竞争,以市场为导向来引导生产经营。建立注重回报,注重整体效益的投融资体制,改变单一的投资模式。

——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要把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素质,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当前特别要注意破除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思变革,不思进步,不敢参与社会竞争,不敢承担风险,缺乏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大锅饭”、“等、*、要”、听天由命,依赖性强,财富积累意识差、平均主义思想等与现代生产生活、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宜的思想观念,树立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大胆变革,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推动“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小康提供精神动力。

——高度重视“直过区”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直过区”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以这次调研为起点,继续对“直过区”进行专题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的专门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动员各级部门、各行各业都来关心“直过区”发展,从各个方面给予“直过区”更多的支持。  4、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

支持“直过区”发展,还必须考虑政策这个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应针对“直过区”的客观实际情况,研究给予其特殊照顾的政策。如恢复过去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特殊照顾做法。把“直过区”和一些边疆民族地区作为特殊照顾对象,加大扶持力度,从财政转移支付、信贷、投资、项目建设等给予倾斜支持。还要特别注意在项目的投资上不搞当地资金配套,不让贫困地区为项目建设背上新的负债。对“直过区”的项目建设实行税费减免,减免“直过区”的有关产业税赋,鼓励外来投资到“直过区”创办产业,实施“直过区”少数民族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对在“直过区”进行推广的科技文化卫生项目进行奖励补助等。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建立“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补助专项资金,用于对“直过区”的扶持。还要高度重视培养“直过区”少数民族干部,通过送出培训、挂职锻炼等手段,为“直过区”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直过区”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有丰富的资源,具备较大的后发优势,虽然目前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要追赶发达地区还有较长的时间,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五十年之后,省委、省政府又一次对“直过区”予以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而且,这次调研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这次调研,争取将“直过区”的发展纳入全省扶贫的重点攻坚范围,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直过区”有更好的内外发展环境,促成“直过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直过区”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大勤劳勇敢的“直过区”人民群众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帮助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