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资政育人 >> 正文  

澜沧县民族“直过区”群众生产生活调研报告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7/6/28 点击:7368


澜沧县民政局

解放48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直过区”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社会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扶贫力度的加大,近几年来,县内部分基础较好的直过地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就大多数直过区的村、寨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各方面的发展仍十分缓慢,群众生活还十分贫困,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村寨甚至可以说与直过时没有多大的变化。本文仅以澜沧县直过区木嘎乡的哈卜吗村为例,对直过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直过区的生产生活现状

哈卜吗村是木嘎乡南部的一个村民委员会,位于澜沧县北部,海拔在2000米左右,属冷凉山区。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003年共有597户2385人,全部都是拉祜族。有耕地面积9007亩,人均378亩,其中水田1857亩,人均078亩。以种植水稻、旱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2000余亩茶叶,饲养大牲畜(牛)1100余头,其他产业极少。全年粮食总产量650吨(含豆类),农民人均占有口粮仅230公斤,比全县平均数312公斤少8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52元,比全县平均数791元少339元,农民生活极为困难。

在生产方面,直过以前,哈卜吗一带的耕作方式均为原始的刀耕火种,并实行轮歇制,基本上都是广种薄收,产量很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现在,哈卜吗一带拉祜族的生产方式已有了一定的进步,自上世纪90年代起,耕地已基本固定,不再毁林开荒和刀耕火种了,水田耕作已能做到三犁一耙,一年铲埂2次、糊埂1次、薅草2次,也学会了使用化肥、农药。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生产工艺仍然较为粗放,科技含量很低,如播种玉米、小麦仍然采用撒播,生产工具仍然是传统的犁、耙、锄、镰、刀、斧、篾笆、弯棍等,且种植品种单一,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无钱买化肥施用,故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尽管耕地面积不算少,但很多农户一年所产粮食只够吃半年左右。在生活方面,这一带拉祜族住的多为茅草房,近几年来有的经政府救济或有关部门帮助,已将茅草顶改为石棉瓦,但多数仍为低矮的泥巴糊墙房,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在饮食方面,这里的拉祜族以稻米为主食,玉米小麦次之,蔬菜有的能吃上青菜、白菜、南瓜、佛手瓜,不少农户则因气候冷凉,没有种植技术而很少种植蔬菜,多以采集野菜来作蔬菜,而且由于粮食少、饲料少,养猪效益差,很多农户杀不上年猪,一年到头吃不上1公斤油,生活方式十分简单。现以该村的巴拉的村民小组为例作进一步说明:

巴拉的村民小组共有27户拉祜族,总人口154人,有全半劳动力80人,居住在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属冷凉山区。全组仅有水田150亩,其余均为旱地,以种植水稻、旱稻、玉米、小麦为主,水稻品种为老品种冷水谷。由于气候冷凉,作物生长期长,所有水田又都是雷响田,每年要到7月才能栽播,11-12月才能收割,水稻扬花时往往会遇到霜冻而造成瘪壳,加之因经济贫困,投入不足,用不起化肥,故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极低,水稻平均亩产仅50公斤左右,旱稻平均亩产40公斤左右,玉米平均亩产30公斤左右,当地群众说:秋收时一天5个人割打得的谷子只够1个人背。全组一年所产粮食只够吃3-4个月,不少农户春节就开始缺粮,缺粮时间长达9个月,全*政府救济。经济作物种有少量茶叶,但刚投产,收入不多。多数人家养有1头猪,1-2头牛,但由于饲料不足,出栏率极低,根本没有多少效益。全组现有7人外出打工,每人每年约带回来300元钱,平时*出卖少粮茶叶购买盐、辣椒和生活必需品,虽养有60多筒蜜蜂,但只是自食,形不成商品。在生活方面,由于不通电,全组人家所吃大米均用手舂,家具只有极简陋的木柜、木箱,有的人家至今还直接睡在木板或竹笆床上,被(毯)和衣服也多*政府救济。由于气候凉,种植技术差,所以巴拉的群众连蔬菜、辣椒也不会种,蔬菜全*吃野菜,去年才在民政局的督促和帮助下每户种了一棚佛手瓜。全组27户无1户能杀年猪,一年到头无油吃,有的一两个月买一次肉,有的半年才能吃一次肉,春节吃肉也*民政救济。住房都是低矮的糊墙房,面积40-50平方米,原来都是茅草房,1995年由县民委资助换成了石棉瓦顶。现摘录巴拉的村民小组李扎迫、李老三两户的调查情况,其中李扎迫一家是全组生活情况最好的(因其父原是代课教师,后已转为正式教师,经济上能经常接济李扎迫家),李老三一家的生活情况则可代表全组的一般水平。

李扎迫:拉祜族,全家4口人,劳动力2个。住房有一间面积为40平方米的石棉瓦糊墙房,另有一间草房作伙房用。全家有干水田2亩,年产粮100多公斤;旱地5亩,年产粮100公斤,共收粮食约200多公斤。副业有养猪1头,牛3头,鸡3只,蜜蜂3筒,竹棚2棚,佛手瓜1棚。茶叶2亩(年收入400元)。农具有木犁1张,木耙1盘,锄头2把,斧子1把,镰刀1把,篾笆1床。生活用具有石磨1盘,木碓窝1个,铝锅3口,水壶1个,简易米柜和木箱各1个,小木饭桌1张,缝纫机1台,老电视机1台(父亲买给的)。衣被有被子2床,衣服每人两套,每人有解放鞋和塑料鞋各1双。其他:一年酿3罐酒,每罐保酒7公斤左右,只用于自食或换取辣椒等,不出售。生活情况:一年缺粮8个月,大部分*政府救济,少部分是自己出卖茶叶购买或问亲友借,全年无卖猪、卖牛、卖鸡等收入,蔬菜主要*吃野菜,不得杀年猪,平均两个月买05公斤肉吃,一年到头基本上吃不上油,有1个小孩读书,学费和书费都由父亲负责。

李老三:拉祜族,全家3口人,劳动力1个。住房为石棉瓦顶糊墙房,面积40平方米。有干水田2亩,产量100公斤;旱地3亩,产量70公斤,共收粮食170公斤。副业有茶地15亩(刚投产,全年只卖得50元),养蜂2筒(自食),有竹棚5棚,佛手瓜1棚,养牛1条,养鸡4只。农具有木犁1张,木耙1盘,锄头、镰刀、铲刀、斧子、大刀各1把,篾笆1床。生活用具有石磨1盘,木碓窝1个,铁锅1口,铝锅2个。有被子和毯子2床(救济),垫的是木板上面铺一块竹笆,衣服每人2套(救济),全家3口只有1双解放鞋。生活情况:一年缺粮9个月以上,全*政府救济,蔬菜主要是吃野菜,一年只买两次肉吃(每次05公斤),全年吃不上油,两个孩子读书的学费全免,课本文具也*学校补助。

另据2004年农村特困户调查,全县有农村特困户5617户、16372人,其中属于“直过区”的有12773人,占特困总人数的78%。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48年来,澜沧县“直过区”除少部分村、寨有较大发展变化外,大部分村寨特别是边境一线和冷凉山区的拉祜族、佤族村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群众生活至今仍然十分困难。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地区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这些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人口素质相对较差,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仅*传统的老办法进行生产,加之劳动者文化水平低,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这些地区极难推广,导致这些地区生产效率不高,产量低,增收困难。

二是这些地区地处边沿一线和偏远山区,各方面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如木戛乡巴拉的等村寨至今未通电,不少村寨远离公路,即使通公路,路况也很差,特别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使数年难以恢复,即使一时脱贫了也极易返贫。

三是有部分村寨的生存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如有的村寨居住在气候冷凉的山区,水源条件差,农作物生产期长,完全处于*天吃饭的状况,加之土地肥力逐渐下降,群众又无钱购买化肥,导致产量越来越低,收入越来越少。

四是这些地区群众的自然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商品意识淡薄,有的产品如蜂蜜、竹笋等只满足于自食,很少想办法发展并将其变成商品,现有的一些自然资源如野菜、菌类也极少采集加工出售,增加收入的办法不多等。

三、加快“直过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1、如何加快直过区贫困村寨的经济发展,使这些群众尽快摆脱贫困奔小康,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资金和科技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尽快使这些地区通路、通电,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经济发展。

2、政府在政策上要对直过区给予适当倾斜,如减免各种税收,对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全部免除学费,并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助学金,帮助其解决课本文具费和生活上的困难,以尽快提高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

3、对生存环境恶劣的村寨,政府要经过认真论证后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搬迁,将其迁移到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并积极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些支柱产业,逐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4、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贫力度,挂钩扶贫要将这些贫困村寨列为重点,落实到单位,除资金上给予扶持外,还要从科技、文化、生产技能、生活常识等方面给予大力指导和帮助,尽快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OO四年九月六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