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文物普查中,考古学家在景东县境内澜沧江、川河、者干河流域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器等物件。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生活在景东。景东在先秦时期属于西南夷地,汉晋隶于益州郡和永昌郡。南北朝至隋时为濮子部地。南诏先后设开南节度和银生节度,其治所开南城在今文井镇开南、银生城在今县城。大理属银生节度的开南、威远之地,后改属蒙舍镇。元至元十二年(1275)先设开南州,隶威楚路军民总管府,后升为景东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为州,属楚雄府;十七年(1384),重升为景东府;二十三年(1390)设景东卫,隶云南都司。清康熙四年(1665)设流官掌印同知;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设景东直隶厅。1913年裁府改县,景东仍称直隶厅,隶属云南巡按使腾越道尹。1915年改隶普洱道尹。1950年成立景东县人民政府,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景东古称为“猛谷”,因为景东所在的坝子就叫“猛谷”。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谓:“景东,古柘南也,蛮云勐谷,又云景董,元为开南州,隶威楚路军民总管府,后升为景东府。”万历《云南通志》亦称:“景东,古徼外荒服地,曰柘南,曰勐谷,曰景董,为昔濮、和泥二蛮所居。”实际上,“景东”即“景董”的转音,傣语“景”为城,“董”为坝子,意即坝子边的城。从古籍的记载来看,景董山也是“景东”曾用名称的来源。明人陈循所纂《寰宇通志》中称景董山:“在府治西,昔为酋寨,今立卫,筑城其上。”景董山在傣语里的意思是“城边美丽的山”——御笔山。
景东县属典型山地河谷相间山原地貌,地处无量山脉和哀牢山脉北段。县境山川秀丽,气候怡人,风光无限。神奇的无量山,隽秀的哀牢山,深藏着无数鲜为人知自然胜景,醉倒无数文人墨客。“两山逶迤三秀水”,是对景东自然环境最为生动的概括。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北向南蜿蜒,犹如两条绿色巨龙,东西对峙,把县城裹在其间,形成“二龙戏珠”格局;“两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形成景东天然的绿色宝库;把边江、者干河和澜沧江萦绕两山,奔流不息,和无数溪流涧泉一起,构成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优越自然环境和良好气候条件,形成各种生态植物、野生动物和农作物生长繁衍的温床;独特自然条件及千百万年来大自然默默地积淀,蕴育一处处精美绝伦的自然精品:险峻的无量诸峰、“无量玉壁”“无量剑湖”(羊山瀑布),大自然之精灵——黑冠长臂猿;世外桃源黄草岭、高山明珠杜鹃湖、鬼雕神塑景东土林、奇山美景无量山、妙趣横生者后仙人寨、静谧安怡的川河田园风光和漫湾、大朝山电站的百里长湖景观,共同构成景东三大旅游资源区。
无量山是重要的茶树品种资源宝库,野生原始种、自然杂交种还是现代培育品种,无量山都有着相当丰富的茶树植株。哀牢山是云贵高原与滇西高原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在景东境内哀牢山的西坡,分布着大面积的茶区。泛着清香的普洱茶,就通过茶马古道的西北路——滇藏茶马古道向外运出。唐·樊绰《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指景东彝族祖先。由此可见,景东先民不仅为后人发现了“国饮”,而且开创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景东被誉为“银生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