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据点——磨黑中学
革命据点磨黑中学[1943年在磨黑中学工作的部分党员与进步教师(从左至右:许冀闽、施载宣、吴子良、郑道津、董大成)
1941年,宁洱县磨黑镇首富盐商张孟希发起并联络磨黑各界人士筹办磨黑中学,把招聘教师的广告贴到了昆明西南联大的门外。当时正值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西南联大党组织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根据党中央“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派共产党员吴子良、董大成到磨黑中学任教,以教书为名,制定“站稳脚跟、联络绅士、教好学生”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吴子良、董大成站稳脚跟后,省工委又采取轮换的办法,先后派黄知廉、陈盛年、袁用之等25名中共党员到磨黑中学任教并开展党的工作,同时也派遣和动员了20多名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以下简称“民青”)成员和进步青年到磨黑中学和他们一起工作。
1942年3月,磨黑中学正式开办,聘请汪颂鲁为校长,董大成任教务主任。1943年由吴子良接任校长,后来又由黄知廉和陈盛年先后担任校长。虽然没有成立党的组织,党员和民青成员都是单线联系,但在学校里已逐步形成了一个能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的战斗群体。
磨黑中学开设了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公民和军事训练课。吴子良、董大成在教学中既向学生教授文化科学知识,又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磨黑中学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自治会主席由全体学生民主选举产生。自治会设学术股、康乐股、生活福利股,分别请教师担任指导。学术股成立了文学组、哲学组、政治经济学组,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报和进步文学艺术作品,举办时事、文学讲座,办壁报、墙报。生活福利股组织学生垦荒种菜,勤工俭学,收入用以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和开展活动。康乐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文体活动,演唱进步歌曲,演排《兄妹开荒》等进步戏剧。新的学风校风使磨黑中学校园民主气氛活跃,学习气氛浓厚,师生们团结友爱,学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磨黑中学的地下党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增长知识,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立了抗日后方战地服务团,组织学生演唱抗日歌曲和演出活报剧,向社会进行募捐,将募捐款用于慰问驻防车佛南地区的抗日部队。老师们还带领学生自治会的“流动康乐队”到农村演出,白天深入农户访贫问苦,晚上唱歌演戏,进行革命宣传。1948年5月,磨黑一带闹饥荒,师生们积极开展“赈饥运动”,通过演出义卖、募捐,筹集到4 000多银元及一部分粮食物资,送到饥民手中。
磨黑中学还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招收了36名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无力供读的学生,这些学生表现很好,后来大都成了中共党员或民青成员。
磨黑中学里有一个10人左右的社会科学学习小组,后改称社会科学读书会,吸收进步学生为会员,成员们相互传阅进步书籍。学习小组的成员后来大都成为民青成员或共产党员。磨黑中学党支部成立后,于1946年秋成立一个社会团体组织——同生社,从昆明订购进步书刊在磨黑街上公开销售,并租了房子,开设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磨黑中学办学7年,在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的努力下,成为党在思普区的第一个红色据点。磨黑中学培养大批革命青年,这些青年在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大部分成为工作骨干。
今天的节目就为您播报到这儿,感谢您的收听,同时感谢普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协助录制,下期节目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