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音像 >> 方志里的普洱 >> 正文  

《方志里的普洱》第七期 思茅地名的来历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24/5/9 点击:2758



思茅的名称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译音,其起源与生活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密不可分。那么,“思摩”“思么”“思毛”“思茅”,这一串名称是如何变化的呢?结合文献和史实记载,1600多年前,被称作濮人的古代先民,在生活中常常使用一种品质优良的竹子来建房、做农具,因而被称为“思摩部”。由于这种竹子质地坚硬,他们就用“思摩”(意为像石头一样坚硬)来形容该竹。久而久之,“思摩”从形容词转为名词,也成这种竹子的正式名字。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就提到:“思摩竹,如竹大,而笋生其节。笋既成竹,春而笋复生节焉。”

早在3000多年前,思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代,思茅属哀牢国辖地。自汉以后,南迁至此的人流越来越多,使得思茅日渐兴盛起来。南诏属银生节度。大理前期隶属银生节度,后改属蒙舍镇所辖威远赕。当时,思茅称“思摩部”,又写作“思毛”“思么”“思毛”等。思摩部在宋代的嘉定年间演化成思摩甸。在彝语中“甸”的意思是平地,可见少数民族对于地名的命名有着深刻的影响。元设立步日思摩甸长官司,隶属于元江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设车里宣慰司,所属江东大版纳之一的勐拉等地,为今天思茅之地。其间有思毛村、思茅寨等地名,由于发音相似,终得名“思茅”。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以思茅设通判隶之;雍正十三年(1735)改为思茅厅。1913年改为思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茅的名称又经过多次调整,2007年定名为思茅区。

在历史上,思茅区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正是这条悠远商路将我国南方大地、至整个东亚、东南亚、南亚大动脉连接起来,将云南与整个世界连接起来。在山高水长的彩云之南,正是马背上那一担担泛着清香的茶叶,浸润出越陈越香的普洱茶香。在思茅这块热土,不仅获得“金腾冲、银思茅”的美誉,还拥有了与腾冲、蒙自并称云南三大海关重镇的无限荣光。当世界的目光在品尝普洱香茗,回眸彩云之南的深处的“银思茅”,此地确实撑得起“东南亚陆路码头”的熙熙攘攘及实至名归!

今天的思茅,是开放时代的全新边陲前沿,将继续打造“普洱茶都·康乐思茅”城市品牌,高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健康养生胜地、全国有机茶叶发展标杆、面向南亚东南亚陆路口岸城市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